台风洪涝来临,人员的安全转移是减少甚至杜绝伤亡的有效手段,那人员怎么转,往哪转,转多少?5月11日,省防指在杭州临安区组织开展“浙江安全码”应用试点演练。省防指副指挥长、省应急管理厅厅长凌志峰,省防指秘书长、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赵孟进,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钱宏丰,省应急管理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省大数据局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及杭州市、临安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观摩活动。
省防指在组织有关成员单位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基础上,借鉴防疫“健康码”经验,以加强线上线下联动、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应急指挥协同机制为目的,探索推出了“浙江安全码”,重点是将“码”工具运用于风险区域人员转移、抢险救援队伍通行、灾后救助等防汛防台期间的应急管理工作。4月,省防指选择杭州临安区作为“浙江安全码”试点,进一步探索“浙江安全码”在“码上动”(响应行动)、“码上转”(转移)、“码上通”(凭码通行)、“码上救”(救援)、“码上领”(领取救灾物资)、“码上报”(报险情)等方面的应用。
本次试点演练重点在“码上转”(人员转移)、“码上领”(领取救灾物资)两个方面的应用,基本实现了“浙江安全码”应用于人员安全转移的设计预期。
一是实现转移人员的精准化管理。试点的太湖源镇、太阳镇前期对地质灾害险情点、危旧房、小流域山洪险情点等重点区域内的应转人员进行了再排查,其中太湖源镇核定受威胁区域地质灾害点757户2373人、小流域山洪灾害点695户2217人,太阳镇核定受威胁区域地质灾害点370户1213人、小流域山洪灾害点545户1647人,并对每一位应转人员赋予“安全码”。
二是实现转移情况的动态化管理。省、市、县防指均可通过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平台,实时掌握群众转移到避灾安置点或投亲靠友扫“安全码”报平安的动态情况。
三是实现转移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基本明确了省、市、县、乡人员转移标准和流程,从省水利、自然资源、建设等部门下发风险提示单和人员转移建议到县级对应部门,县级部门提出具体人员转移名单报县防指,经会商后统一下发至相关乡镇进行核实并上报最终转移人员,形成人员转移的闭环管理。
演练结束后,省防指副指挥长、省应急管理厅厅长凌志峰进行了总结点评,充分肯定了前阶段临安区开展“浙江安全码”试点取得的成效。凌志峰强调,下阶段,要进一步深化推进“浙江安全码”建设,重点围绕“提高组织力、加强管控力、减少伤亡率”目标,切实抓好以下工作:一要总结提炼经验,在临安区试点基础上,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二要继续深化应用,除已实现的人员转移“码上转”应用外,要尽快拓展“浙江安全码”在应急救援“码上救”、救灾物资“码上领”、救援队伍“码上通”等方面的实践。三要加强协同配合,在省防指的统筹下,推动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等部门进一步完善人员转移标准和流程,继续做好数据共享、系统对接,尽快实现“浙江安全码”的全省覆盖,真正在实战中发挥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