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后宅街道“三化并进”开展智慧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显成效
发布日期:2018-12-21 00:00 来源:省应急管理厅 浏览次数:
  12月15日凌晨2点11分,义乌市后宅街道大傅宅村某农户二楼突然起火,由于该农户安装了智慧安全管理系统,起火时智慧站就接到报警,智慧站的队员在第一时间就赶赴现场,成功扑灭初起火灾,救出4名被困人员。据了解,后宅街道今年以来,借助智慧安全管理系统成功扑灭初期火灾已有8起,救援人员6人,有效保障了辖区人民群众生产财产安全。成绩的背后,主要得益于后宅街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智慧安全管理体系。后宅街道智慧安全管理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权责明确原则、快速灵敏原则、联合联动原则以及全覆盖无盲区原则,打造安全管理“智慧+”新模式。其主要做法是:
  一、联动管理系统化。一是部门联动。采取“1+5+1”模式,理顺街道分管领导,综治、消防、公安、安监、中辰集团和管理对象(企业、出租房、九小行业)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解决多头管理、力量分散的问题。二是触角延伸。把管理工作从消防安全管理延伸到流动人口管理、出租房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各个方面,由点带面推动村居环境整体改善,推动政风民风持续转变。三是综合管理。改变过去以整顿、关停、处罚为主的单向管理模式,建立包含宣传、培训、排查、反馈、整治、问责的综合管理体系,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二、数据模块智能化。一是数据化。每个智慧安全管理站点配置一个数据处理中心,负责企业、出租房、九小行业安全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整理工作,并建立标准化数据库,使每一个管理对象的安全数据有据可查,数据实时更新、实时共享,解决了数据资料不齐全的问题。二是信息化。运用“智慧+”技术手段,将智慧门禁、智能无线预警系统、电动车充电桩等平台的信息云共享,实现各平台数据互联互通。三是模块化。以“1+6+9”智慧安全站将辖区安全管理对象模块化划分,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将每一家管理对象1:1录入系统,作为管理单元,使得安全管理直观、精准、操作性强。
  三、基础管理标准化。一是基础设施标准化。基于不同区域管理对象、人口数量等数据的调查,配备“1+6+9”智慧安全站,每个安全站配备7名专业人员标准化分工,结合电动车充电桩、宣传窗等配套设施,形成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标准化配置。二是工作流程标准化。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细化岗位职责划分,并通过技术手段固定下来,系统内的一切操作都必须按照标准流程逐步进行,解决了工作流程不统一、不规范问题。三是管理机制标准化。形成一套专业、可行的规范化管理机制,在政府承担监管责任、管理对象承担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引进中辰集团这个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进来,为智慧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技术职称和日常运维,以日常巡查和专业彻查相结合,提高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