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织里镇安全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2018-12-05 00:00
来源:省应急管理厅
浏览次数:
“织里·中国童装指数”,每个月定期从浙江湖州吴兴区织里镇发布,这个指数是全国童装行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也奠定了织里在全国童装行业执牛耳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织里,从穷乡僻壤的一个小镇成长为“中国童装之都”,连续多年入围全国百强镇,45万人在这里创业发展。童装产业从这里萌芽、兴起、壮大。织里的发展与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
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改革的过程需要勇气和担当。风雨四十载,这个“小镇”的奋进历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生动缩影。而安全生产及消防安全工作,在服务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坐落于太湖南岸的织里,是隶属于浙江湖州吴兴区的一座浙北小镇。历史上,织里因织造业得名,史料中有“遍闻机杼声”的记载。但在计划经济年代,该镇的织造业曾一度萎缩凋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膨胀与耕地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织里既缺乏自然资源,又缺少区位优势,成为杭嘉湖平原有名的穷乡僻壤。吴兴区委书记吴智勇回忆起当年十分感慨。
穷则思变,上世纪70年代末,一些织里人开始尝试重操旧业,利用纺织、刺绣、缝纫等老手艺在家里生产床罩、枕套等。晚上加工白天卖,老婆纺织老公卖。很快家庭作坊蔓延开来,到上世纪80年代初,经营户达到数千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很多织里人肩挑几百斤成品,走一路卖一路。凭着“一根扁担两个包,一张地图到处跑”的“扁担精神”淘回第一桶金。随后,织里人纷纷走上了这路。
然而,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越来越薄的利润,有人开始想别的门路,很多人转身投进了行业相近的童装产业。于是,织里便形成了家家户户做童装的现象,以童装加工为主导的经济模式逐渐形成,“织里童装”也开始在全国声名鹊起。1984年,织里兴建起第一代小商品市场。
已经是织里童装协会会长的杨建平跟记者忆起当年:他走的也是这样的路子,1989年春,他花了29天时间,到江苏苏州、南京以及北京等地,走进纺织站、商场、批发市场等考察,回来后转入童装行业。不同的是他主要对标大型商场、百货大楼,产品相对高端。
童装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织里人几乎人人参与,还吸引了邻近县区和省份的富余劳动力。杨建平家里雇的人就来自湖州安吉、长兴,安徽的广德等地,当时大家都是各自带着被褥、缝纫机等来干活。
“那时候有了订单就拼命干,既当老板又当工人,在自己家里,腾出房间大家打地铺挤在一起住,在另外的房子里放机器加工,有时候实在太累了,趴在缝纫机边上的布料堆上就睡着了……”杨建平说。
1993年,杨建平将房子改建为三层小楼,一楼裁剪,二楼生产,三楼住人。典型的“三合一”场所开始兴起。
那个年代,还没有“三合一”的概念。这种前店(铺)后厂(房)、下店上厂的格局,是当地鼓励群众发家致富的发展方式。
到本世纪初期,织里的童装企业已有相当规模,镇上的房屋建造基本是按照一楼店铺,二楼、三楼加工,顶层住宿的格局。生产、销售、仓储以及员工生活挤在一起,这种被称为“三合一”企业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织里成为普遍现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的发展,各类问题不断涌现,“三合一”场所的火灾隐患问题越来越突出。
“前面缝纫机,后面单人床;电线如蛛网,东西随处放;灭火器难寻,烟缸在身旁。”在缝纫工小伍的记忆中,以前童装企业怎一个乱字了得。2006年,当他第一次走进织东路的一家童装企业时,面对生产车间里堆放的乱七八糟的货品,他几乎是腾挪蹦跳着走到了自己的工位。那是一家典型“三合一”企业。
2006年9月14日,织里镇福音大厦发生火灾,造成15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736万元,起火点是大厦内一家童装辅料销售商行。福音大厦就是“三合一”企业。随后的2006年10月21日,安康西路137号的童装加工厂再次发生火灾,造成8人死亡,该企业还是“三合一”。
疾风始于青萍之末。这两把火,将织里“三合一”生产模式弊端暴露无遗。痛定思痛,整治风暴随即席卷全镇。
实际上,自1998年以来,湖州以织里为重点,每年都开展专门的“三合一”场所整治,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2006年的两把火给织里带来的“痛”太深,同时也烧醒了不少人。
“多年来,织里童装厂火灾接连不断,看着同行、朋友辛辛苦苦挣下的家产一夜之间变成灰烬,我也害怕过,但更多的是认为他们运气不好,只要自己小心,就不会那么倒霉。”其中一位业主说。他认为防火就是多配点灭火器,从内心来说,他并没认识到“三合一”建筑的火灾危害性。
两把大火后,政府对全镇童装生产企业全部停业整改,但当时正是童装产销旺季,很多业主想不通,也不愿意配合。直到政府组织他们去火灾现场接受教育,多数业主才警醒。
“现场看了后,真的吓出一身冷汗!可以说我们这么多家童装厂一直是坐在火山口上,没发生火灾,真的是太侥幸了!”织里镇童装业主胡新荣说。
两把大火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但整治却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它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千家万户,各种思想和矛盾错综复杂,而且整治还是一项没有经验可循的开创性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其艰难程度无法估量。
“不整治是坐在火山口上,整治是坐在火药桶上。几千家企业都存在火灾隐患,如果不彻底消除,不知哪天火灾就有可能再次降临。如果进行整治,势必触及各类矛盾,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当时湖州市政府一位相关负责人说。但血的惨痛教训使他们下定决心: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勇于承担历史责任,不惜一切代价彻底消除火灾隐患。
湖州在织里设立“三合一”整治常驻办公室,专设办公场地,配置办公设备,从市、区、镇各级抽调近千人组成近百个集中整治组,明确各参加部门责任,对全镇“三合一”童装企业开展集中整治。
“工厂停产停业,税收停止……当时所有工作都要为‘三合一’的安全整治让路。”织里镇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刘玉军是当年整治小组的成员之一,提起当年的整治行动,感慨颇多。
初期,经过45天的日夜奋战,全镇9700多家童装企业除901家被取缔外,全部都实现了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分离,终结了织里镇童装业存续长达20年之久的生产模式。
接下来,他们邀请消防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制定科学合理的“三合一”建筑改造方案,以水平分隔和垂直分隔两种方式,彻底改造原有“三合一”建筑。“在改造后的火灾效果模拟测试时,织里镇的主要领导都站在楼板上面‘让火烧’,亲身试验。”刘玉军说。这些改造经验,最终成为国内的行业标准。
在该镇永安社区,沿街店铺经营的全是童装。记者走进一家名叫“米粒米粒”的店铺,门店内挂满了各式样衣,最里面有通道连接二楼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几台缝纫机前忙碌着。楼梯保留着还可以往上走的样子,但在楼梯转角处被混凝土板堵住了。上面要从楼房后面加盖的楼梯才能上去。同时,连体建筑后面增设了走廊,将同一层的每家每户连接起来,形成消防通道。改造后建筑的生活区与生产区完全隔离,连起来的通道能保证发生火情时,可以第一时间逃生。
该镇消防大队大队长靖成银说,2009年修改的新《消防法》第十九条增设的第二款“生产、储存、经营其他物品的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的,应当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就是来源于织里“三合一”整治。
按照这种方式,湖州市对全镇885幢建筑进行了安全改造,建设室外消防连廊136公里。“长度差不多可以到杭州打个来回。”靖成银说。
而加强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织里,从事童装行业的人都知道,在生产区域抽烟是要被拘留的。吴兴区安监局副局长赵永需说,当年新《消防法》实施后,他们开了浙江省对生产区抽烟人员进行行政拘留的先河:一企业员工因此被拘留5日。最终,车间“禁烟令”广为人知,即使是到访的客户抽烟,业主也会主动劝阻。
安全保障的提升,使织里童装产业多了一份应对危机的从容。2009年之后,在世界经济遭遇“寒冬”时,织里却奇迹般实现了逆势飘红。截至目前,织里共有童装户1.3万余家、电商企业7000余家,年产各类童装13亿件(套),年销售额超500亿元,占国内童装市场50%以上。
除了对中心区域原有“三合一”老建筑进行整改以外,两把大火之后,他们就开始规划建设童装产业标准化厂区,当时的建设理念是“生产进园区、生活进社区”。在当年建设的两个工业园区之一的祺龙园区,记者眼中井然有序的厂房,在该镇安全生产监督服务中心主任沈建林看来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园区不具备工人的生活、住宿等配套设施,不仅班中吃饭是问题,上下班时间集中的交通流等也令人头疼,现在来看,当年规划的人性化考量依然不足。”
织里东北方向的香圩墩村,是尚在建设的织里童装精品工业园所在地。在已投入使用的一期园区,记者发现这里有24栋标准厂房,包含4栋宿舍楼和4栋餐厅楼的生活区域集中设置在园区的后面。为方便生活起居,生活区内每栋建筑的每层楼房都通过连廊连在一起。设施齐全、面积不同的公寓式宿舍和大小不一的餐厅可供规模不同的企业选择使用。“所有城市生活的各种需求,在这里都可以轻松实现。”
吴兴区安全与消防的监管重点在织里,而织里最大的风险就是火灾,从两把大火之后的安全整治开始,吴兴区就开始在织里探索将安监和消防的工作相结合,后来为便于工作部署,区里更是将这两个部门归口同一个领导分管,以至于2014年形成两个部门共同建立工作任务量化和绩效考评机制的“联勤联考制”。该区区长陈江笑着跟记者说:“今年机构改革后把安监和消防划归同一部门,而多年前我们就把两个部门的工作统一起来了。”
创新成为织里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最大亮点。2013年,织里成为国家第三批省级智慧城市示范试点,借此东风,织里安监、消防建设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
2017年8月,公安部批准在乡镇级成立消防机构,织里消防大队成立。即使这样,面对数量众多、遍地开花的中小微型童装企业,有限的监管力量也显得力不从心。必须要依托科技的力量,为此,织里创新事故预防和救治理念,通过“人防+技防”把各类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甚至掐灭事故的“萌芽”,逐渐形成“四大智慧系统”:智慧安监、智能预警、智慧用电以及智慧用水。
打开“织里安监”APP,工作人员检查只需要对检查企业的门头和隐患处拍照上传,输入相对应类别的内容。APP采集到的数据信息统一收集汇总到后台,建立基础安全公共数据库。
在织里消防大队指挥中心,通过大屏幕,靖成银向记者演示了网格安全员的工作流程,新系统增加了网格安全员轨迹追踪和工作程序设置的功能,有效解决了对网格安全员管理的难题。
新系统启用后,也带动了企业责任意识的观念转变:隐患如果不及时整改,网格安全员很快就会上门督办。
消防大队调研发现,国内现亡人火灾事故多发生在夜间,火灾初期预警不及时、不明显,是造成火灾事故伤亡惨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研发并推广了“智能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无线智能烟感、无线声光、无线手报、无线智能网关控制器和运营平台五个部分构成。采用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形式,实现了火灾早期发现和多级自动报警,最大限度地抢出火灾预警时间。一旦预警系统被触发,楼道里会有闪光和警笛,警情也会通过住宿人员的手机APP发送警示信息,后台则会通过电话通知相关人员。
“智慧用电”系统采用了物联网技术,用户安装“自动限荷器”装置,一旦用电峰值过高,会自动断电,实现了对安装用户电器线路的自动监测控制。
在香圩墩的童装精品工业园,工业厂房之间的几个消火栓看似普通,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头顶”上都有一个扑克牌大小的太阳能电池板。
据靖成银介绍,电池板的作用就是为消火栓“帽子”里藏着的芯片提供电能。这是湖州消防联合科研单位研发的智慧消火栓系统。他们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给传统消火栓安装导航定位、在线监测芯片等,实现对消火栓的24小时远程监控与管理。
如果接到火警,消防员在出警途中就可以通过移动端查询火警点附近消火栓位置分布、供水能力、水压等信息,便于提前部署灭火方案,第一时间展开灭火救援,这样的 “智慧用水”系统已经在织里全面使用。
吴兴区常务副区长潘永锋跟记者说,多年来吴兴区正是以织里为样本,从当地实际出发,一个领域一个领域,一个难点一个难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持续不断将问题逐个破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地方安全发展之路,使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