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多管齐下 全力构建危化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发布日期:2019-01-31 00:00
来源:省应急管理厅
浏览次数:
嘉兴市是危化品生产、储存大市,化工行业总产值1047.1亿元,化工行业成为全市工业行业产值第一大行业。危化品年生产能力达1100多万吨,最大储存能力700多万吨;危化品生产企业134家,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企业59家,涉及危化品重大危险源的企业87家,化工园区3个、化工集聚区6个,全市危化品企业呈现面广量大特点。近年来,嘉兴市大力推进危化品领域安全综合治理,全力构建危化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全市危化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安全规划引领,突出事前防范。积极推进规划编制工作,严格执行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强化安全风险管控,严格项目进园入区,加强园区安全管理,深化重点整治。一是持续完善化工安全发展规划。在编制完成全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布局基础上,先后发布《嘉兴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2014-2020年)》、《嘉兴市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集中区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嘉兴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中期评估报告》。二是严格项目源头准入条件。推进各地建立完善危化品项目联审制度,严格履行“三同时”审查,持续提升化工装置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推进园区企业物料输送管道化,切实减少危险场所作业人员。三是强化化工园区管理。大力推进化工园区(集聚区)安全管理制度机制建设,全面落实化工园区(集聚区)“五个一体化”建设。对配套和保障功能不完善的县域,不得新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对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合规设立的化工园区。四是深化重点专项治理。组织开展安全综合督查、双随机检查、特殊作业安全专项整治、氯乙烯及类似企业排查等专项行动。根据危化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危化品企业转型升级、搬迁关闭。截止2018年已关停并转危化品企业86家,其中危化品生产企业42家。五是开展综合治理示范建设。在嘉兴港区开展危化品安全综合治理示范区试点建设,形成了危化品企业可复制、可推广的 “八化”示范建设经验,在全市部署推广。
二、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突出日常监管。借助全省危化品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全面掌握危险品企业基本情况,督促危化品企业落实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一是完善安全管理标准化。引导企业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安全管理标准化水平,危化品企业全部达标。引进上海市HSE研究会、上海守安管理公司等为危化品企业提供第三方技术服务,全面强化企业安全管理理念。二是加强安全运行规范化。推进危化品企业量身定制“一企一策”整治提升方案,121家企业完成编制工作,另有33家企业列入关闭转产,督促企业持续提升安全综合治理的有效性、针对性。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 2018年有13家危化品企业依法立案查处,罚款35.8万元。三是推进安全管理专业化。督促企业全面推动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设立首席安全官和配足配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支持鼓励各地开展专业学历教育。分批组织开展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负责人、首席安全官业务能力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安全生产自主管理能力。推动危化品15种危险工艺和自动化操作人员取证培训,增强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工作能力。四是强化安全生产自动化。全面推进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改造、精细化工反应风险评估、中央控制室搬离生产车间、企业生产设备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智能化工厂建设等工作,截止2018年底全市累计涉及61家企业获得省级自动化补助资金1249万元,带动企业有效安全投入近25亿元。
三、强化应急救援保障,突出应急处置。以危化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为重点,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水平。一是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市、县、镇及园区均明确应急管理处室、分管领导、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电话;危化品企业配备应急管理人员,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嘉兴港区进一步加强应急响应中心建设,落实专人值班,独山港区积极推进应急平台建设,各有关部门均设置了专门应急电话。二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各地依托大型危化品企业,建立了1个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骨干队伍,2个市级、4个县级应急救援队伍和1个应急指挥信息平台,通过企业自筹、政府补贴,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三是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2018年结合安全生产月,组织、指导100场应急救援演练;推进嘉兴港区、独山港区、海盐经济开发区建立完善区域应急联动,强化应急快速处置机制;加大与上海金山区安全生产应急联动合作,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调查摸底,建立应急物资装备共享机制,提高区域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加强危化品企业反恐怖防范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制定《嘉兴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反恐怖防范标准》,通过示范带动,推动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提升,增强员工安全生产防范意识,落实人员、车辆的日常管控,促进危化品企业建立完善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市156家危化品企业、9个烟花爆竹储存仓库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一、强化安全规划引领,突出事前防范。积极推进规划编制工作,严格执行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强化安全风险管控,严格项目进园入区,加强园区安全管理,深化重点整治。一是持续完善化工安全发展规划。在编制完成全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布局基础上,先后发布《嘉兴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2014-2020年)》、《嘉兴市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集中区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嘉兴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中期评估报告》。二是严格项目源头准入条件。推进各地建立完善危化品项目联审制度,严格履行“三同时”审查,持续提升化工装置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推进园区企业物料输送管道化,切实减少危险场所作业人员。三是强化化工园区管理。大力推进化工园区(集聚区)安全管理制度机制建设,全面落实化工园区(集聚区)“五个一体化”建设。对配套和保障功能不完善的县域,不得新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对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合规设立的化工园区。四是深化重点专项治理。组织开展安全综合督查、双随机检查、特殊作业安全专项整治、氯乙烯及类似企业排查等专项行动。根据危化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危化品企业转型升级、搬迁关闭。截止2018年已关停并转危化品企业86家,其中危化品生产企业42家。五是开展综合治理示范建设。在嘉兴港区开展危化品安全综合治理示范区试点建设,形成了危化品企业可复制、可推广的 “八化”示范建设经验,在全市部署推广。
二、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突出日常监管。借助全省危化品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全面掌握危险品企业基本情况,督促危化品企业落实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一是完善安全管理标准化。引导企业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安全管理标准化水平,危化品企业全部达标。引进上海市HSE研究会、上海守安管理公司等为危化品企业提供第三方技术服务,全面强化企业安全管理理念。二是加强安全运行规范化。推进危化品企业量身定制“一企一策”整治提升方案,121家企业完成编制工作,另有33家企业列入关闭转产,督促企业持续提升安全综合治理的有效性、针对性。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 2018年有13家危化品企业依法立案查处,罚款35.8万元。三是推进安全管理专业化。督促企业全面推动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设立首席安全官和配足配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支持鼓励各地开展专业学历教育。分批组织开展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负责人、首席安全官业务能力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安全生产自主管理能力。推动危化品15种危险工艺和自动化操作人员取证培训,增强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工作能力。四是强化安全生产自动化。全面推进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改造、精细化工反应风险评估、中央控制室搬离生产车间、企业生产设备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智能化工厂建设等工作,截止2018年底全市累计涉及61家企业获得省级自动化补助资金1249万元,带动企业有效安全投入近25亿元。
三、强化应急救援保障,突出应急处置。以危化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为重点,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水平。一是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市、县、镇及园区均明确应急管理处室、分管领导、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电话;危化品企业配备应急管理人员,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嘉兴港区进一步加强应急响应中心建设,落实专人值班,独山港区积极推进应急平台建设,各有关部门均设置了专门应急电话。二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各地依托大型危化品企业,建立了1个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骨干队伍,2个市级、4个县级应急救援队伍和1个应急指挥信息平台,通过企业自筹、政府补贴,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三是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2018年结合安全生产月,组织、指导100场应急救援演练;推进嘉兴港区、独山港区、海盐经济开发区建立完善区域应急联动,强化应急快速处置机制;加大与上海金山区安全生产应急联动合作,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调查摸底,建立应急物资装备共享机制,提高区域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加强危化品企业反恐怖防范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制定《嘉兴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反恐怖防范标准》,通过示范带动,推动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提升,增强员工安全生产防范意识,落实人员、车辆的日常管控,促进危化品企业建立完善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市156家危化品企业、9个烟花爆竹储存仓库全部完成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