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启动小流域灾害监测预报试点工作
发布日期:2019-11-21 00:00 来源:省应急管理厅 浏览次数:
杭州市余杭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为444.07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6.3%,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目前全区列入监测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仅26处,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类型。2019年9月6日凌晨,因突降暴雨,引发鸬鸟镇、径山镇、百丈镇等多地山洪暴发,鸬鸟镇仙佰坑村村委附近因降雨导致房屋被淹,10余人被困,村中路面也因山石和大面积积水造成严重破坏。
为建立余杭西部山区标准协调、调度科学、运行高效、管理规范的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余杭区应急管理局近日启动小流域灾害监测预报试点工作。
一是比选中小流域,排查地灾隐患。用图表表达西部山区典型小流域空间分布、特性概况,并叠加典型地质灾害点信息,针对黄湖溪、斜坑溪、鸬鸟溪、塘埠溪等16个小型流域分析地理参数、水文特性、下游保护对象、受灾等情况。据INSAR卫星数据资料,筛选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现场复核后,确定地质灾害监测预报试点为斜坑溪,并列出典型地质灾害监测方案。
二是预报流域洪水,分析灾害链耦。制定水雨情监测方案、建立流域水文模型进行水文预报;建立河道一维水动力学模型进行洪水演进计算;根据实时水位等数据采用实时校正模型提高预报精度;建立二维模型对洪水漫溢演进进行模拟得到洪水淹没水深、淹没范围等信息,作为防汛抢险信息参考。从地质灾害对于小流域洪水的影响,以及小流域洪水对周边地质灾害的引发两方面,分别介绍可能的技术路径,可引用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三是建立信息平台,统筹应急管理。小流域灾害监测预报平台主要融合物联网、InSAR、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以动态感知和智能感知为基础,围绕监测监控、预警预判、决策支撑、公众服务四个方面,构建小流域洪水、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业务平台,统筹小流域应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