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947/2019-1756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2019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19-11-29 08:48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2019年,全省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边组建、边应急,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在真抓实干中顺利开局。一是开篇布局。以走在前列的要求,从“构建体系、压实责任、安全治理、灾害防治、应急救援、减灾救灾、监管执法、基层基础、数字应急、锤炼铁军”十个方面,高站位谋划、落实“应急十策”,搭起了应急管理工作框架和支撑,“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初步构建。二是积极入轨。积极适应从业务部门到综合部门的转变,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范防治、应急救援和减灾救灾等多项职能融合重塑,统一指挥、统筹协调的应急管理机制,以防为主、防抗救一体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三是初见成效。全省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总体平稳,年初设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实现。2019年,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5.7%、34.2%;发生火灾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5%、23.3%;有效防御“利奇马”超强台风、“米娜”台风等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了最低,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GDP的比例控制在了1%以内。

一、2019年主要工作

(一)改革发展稳步推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深入思考谋划,对整体工作布局进行了顶层设计,搭建起应急管理工作“四梁八柱”。一是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全省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人员转隶和消防转制顺利完成,应急管理组织体制初步建成。各级安委会、减灾委、森防指、防指、消安委、抗震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成员调整到位,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多灾种、全过程、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应急协同保障机制初步形成。二是职责边界明确清晰。立足于统筹协调、指导督查的职责定位,坚持“两个反对”的工作导向,对接水利、自然资源、气象、地震、林业、粮食物资等部门签订6份合作框架,清晰界定部门职责边界,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界定好“防”与“救”的职责。三是“一个口子”统筹机制逐步完善。实践中不断磨合、固化、完善值班值守、信息共享、响应联动、会商研判和预警提示等一系列联动机制,实现信息报送、应急救援、物资调拨等“一个口子”进出;通过工作专报、“派单”督导,强化了统筹的统一、科学、高效,在6次台风防御中发挥了有效作用,特别是全面经受住了超强台风“利奇马”的考验。

(二)重大安全风险有效防控。持续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集中整治多轮推动,全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一是压实关键少数责任。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同步对6个市和5个省级部门开展巡查,首次对省级部门开展巡查,并在2018年巡查的基础上实现了11个市的巡查全覆盖;打好约谈、警示、通报、挂牌督办组合拳,约谈2个地方政府和2家企业负责人,核销297个省级挂牌重大安全隐患,有力督促“一岗双责”“三个必须”责任落底。二是聚焦重点领域攻坚。全面推进道路交通、消防、危化品、渔业船舶、建设施工等六大攻坚战和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落实重大事故举一反三制,深刻吸取响水“3·21”、宁海“9·29”、海宁“12·3”等事故教训,先后部署开展危化品安全生产大检查、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综合治理和“三类园区”、“三类企业”、“三类设施”风险隐患排查等多轮整治,重点领域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如危化领域累计排查发现安全隐患和问题4.7万多条,其中重大隐患827项,停产停业248家,立案查处1166家。三是突出重要节点管控。加大“两会”、春节、互联网大会、进博会等重点时段的风险管控,特别是全力打好“平安护航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战,明确125项工作任务,挂图作战,组织11个组,带领专家“四不两直”暗访督查,督促2157个隐患整改到位,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四是持续发力执法刚性。全面开展执法“回头看”,全年罚款收缴率达98.2%;对2018以来35起死亡2人及以上生产安生事故组织“回头看”,倒逼事故查处到位、责任追究到位、信息公开到位、整改措施到位;对“5·12”温岭农用车事故、“8·27”猫狸岭隧道事故、“9·29”宁海重大火灾事故、“12·3”海宁重大事故开展调查,严肃责任追究。

(三)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加快形成。统筹救援力量建设,加强练兵备战,基本形成以综合救援队伍为主体、专业救援队伍为支撑、社会救援队伍协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一是应急救援力量不断壮大。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完成组建,省厅和消防救援总队密切配合,高质量完成二批859名消防员招录;组建综合应急救援机动支队和消防空勤救援队,建成28支涵盖“高低大化”和主要灾害事故的专业队;谋划推进首批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试点省建设;协调省财政给予专业骨干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培育完成7支省级专业骨干队伍、100支社会救援力量,培训5000名社会组织专业人员,形成立体化救援力量体系。二是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强化实战演练,开展跨区域消防救援拉练20余次,组织危化品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演练和防汛防台、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森林灭火等专项预案演练,举办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能竞赛,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法、练保障,磨合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实战能力切实提升。我省消防救援队伍在全国首届“火焰蓝”消防救援技能对抗比武中勇夺第一,在全国冬训考核获“全优”,社会应急力量参加首届全国社会应急力量竞赛成绩优异。三是救援队伍统筹规范管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救援活动管理的通知》,规范应急救援力量有序高效地参与救援工作;为全省社会应急力量的一线队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完善救援补助、快速通行等一系列救援保障制度。

(四)应急保障水平有效提升。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关键领域、紧盯薄弱环节,把对标提质提效融入各业务各领域工作中,扎扎实实补短板、强弱项。一是防灾减灾基础不断夯实。统筹开展自然灾害防治能力9项重点工程建设调研,梳理并提出工作方案,省委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面复盘超强台风“利奇马”防御工作,牵头组织4个调研组赴8个市19个县(市、区)开展台风洪涝灾害科学防控能力调研,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调研情况报告,袁家军省长给予充分肯定;全面完成3218个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总体规范率达39%;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创建40个国家级示范社区,命名60个省级示范社区。二是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加速。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省本级97项事项“网上办理实现率”“跑零次实现率”均达到100%,办事时限压缩比达78.59%,多项指标领跑全国;完成全省应急管理数字化工程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推进省市县乡四级指挥平台的规范化建设;危化品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7个子系统32个一级模块全面上线,实现市县贯通,归集各类危化企业和单位7万余家,实现了线上监测预警与线下靶向执法有效衔接,风险在线监测防控能力切实提升。三是社会共治全力推动。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召开全省推进社会化服务工作现场会,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社会化服务第三方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监督,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覆盖企业超15万家,累计服务90万家次;开展安全生产月、消防月、减灾日等主题活动,群众防灾减灾避灾意识有效增强。

(五)应急铁军气质不断彰显。抓党建、拉队伍、精业务、优服务,全省系统干部队伍“见红旗应急扛、见第一就争”的精气神不断提振。一是主题教育有力有效。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省系统党员干部锤炼了党性、洗礼了精神、磨砺了作风;省厅党委深入推进九项专项整治,落实47项具体整改措施、出台46项规章制度、深化185条党风廉政防控措施,持续推进清廉机关、模范机关建设。消防救援队伍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忠诚履职、英勇善战,涌现出了以吕挺烈士为代表的一批英雄模范。二是“三服务”活动扎实推进。全省系统深入一线摸实情、集中精力破难题、凝心聚力促发展,省厅组织专家团队对18个危化品重点县开展指导服务,出台助推民营企业安全发展8条措施、为基层减负5条措施,全省系统帮助企业群众解决问题1470个,服务成效明显。三是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机构改革后,省厅党委高度重视应急管理系统干部培训,组织了全省应急管理系统专题业务培训班31期,培训市县两级应急管理干部3500余人次;常态化开展应急论坛、处长讲坛、机关夜学,加强应急知识学习,增强应急意识,提升应急能力,推动干部队伍思想融合、工作融合和能力融合,系统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同时,加强地方领导干部培训,线上线下结合,组织1600名市县政府分管领导参加应急管理专题研习班,并在省委组织部干部网络学院开设应急管理学习专栏,收效良好。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省“两会”和全省安全生产暨消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从“三个地”的政治高度,对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扫盲区、除死角,聚焦“提本质、遏重大、降较大、减总量、保安全”,贯穿应急防控能力提升“一条主线”,着眼于实现从“开篇布局”到“突破难点”、“积极入轨”到“全面拉动”、“初见成效”到“彰显高效”的“三个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着眼实战、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四个原则”,强化“不统筹、无应急,不系统、小应急,不数字、难应急,不到底、伪应急,不冲锋、不应急”的“五个导向”,推动中央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意见在我省落实落地,制定我省具体实施意见,切实抓好应急防控能力提升“八个化、八个一”,不断完善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奋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一)推进统筹协调机制化,完善一个口子统筹。

1.健全应急委员会框架。探索建立省级应急委员会组织架构,实现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的全面统筹;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构建省级安委会“1+X”组织体系,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完善省安委会、防指、森防指、减灾委等议事协调机构一系列工作运行规则,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汛防台工作的若干意见》,优化顶层设计。

2.健全统筹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协调机构在统筹成员单位和各地科学确定工作目标、精准识别风险隐患、有效推动闭环整改等方面的各项机制,包括推动风险提示单、整改报告单等“派单”督查制度,形成全链条式、环环相扣的统筹落实机制;用好评估、通报、督查、挂牌、警示、约谈等责任落实措施,提高统筹力度、确保统筹实效。

3.提升突发事件统筹处理规范化水平。全面深化应急处置规范化建设,强化对突发事件处置的统筹,加强与行业部门值班系统对接,拓展紧急信息接收渠道,提升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主动性和时效性;建立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一个口子”发布;督促指导相关部门推进省市县三级应急广播平台体系建设,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农村行政村和灾害重点区域户外终端全覆盖,确保实现预警信息发布全天候响应并有效传导到村到户。

4.完善安全生产巡查机制。从政治的高度做好安全生产巡查工作,改进完善党政齐抓、全面覆盖、反馈闭环、结果运用等贯穿全过程的巡查机制,并加强与环保督察衔接;探索建立党委、政府专题听取本级安全生产巡查工作情况报告制度,落实巡查反馈问题整改报告制度;巡查结果同步抄送纪委监委、组织部门,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开。督促抓好2019年巡查发现问题整改,组织开展2020年安全生产巡查,并针对重点问题、重点领域探索开展专项巡查,推动巡查常态化,切实发挥巡查“利剑”作用。

(二)推进风险防控精准化,突出一批重点牵引。

1.打好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收官战。在企业类型上,突出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聚焦本质安全基础薄弱的短板,继续推进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综合治理,逐步推广落实风险研判会商、企业风险报告和管控承诺、联合执法等机制,在重点企业、重点场所等探索建立信息化监测预警机制,确保在6月底前取得一定实效。在重点领域上,结合全省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工作,突出事故总量较大、易引发群死群伤的道路交通、渔业船舶、消防、危化品、建设施工、加工制造、城镇燃气、特种设备等八大领域开展整治。①消防领域,打好消防安全三年翻身仗的收官战,紧盯小微企业、居住出租房,地下空间、“多合一”和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文博建筑、医院、养老服务机构等高风险场所区域,分类施策,推进综合治理;开展打通“生命通道”集中攻坚行动,畅通室外消防车道、室内疏散通道两条“生命通道”;推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开展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达标创建活动,防范城市重大火灾风险。②危化领域,针对2019年开展的危化品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情况,组织开展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并继续深化危化品安全生产大检查;严格落实安全风险排查“两个导则”,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制定危化品企业进区入园正面和负面清单,新增高风险危化品企业100%进区入园,完成23家城镇人口密集区企业搬迁关闭,推进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完成36个化工园区改造提升工作,全面消除高风险园区,较低风险和一般风险园区数量占比提高到80%以上,推动园区管理更加规范;出台工贸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防范指南,推进工贸、化工行业危化品使用企业整治提升,推动危化品使用更加有序;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和重大危险源企业100%完成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和安全仪表系统改造,完成9人以上涉爆和剧毒品车间改造减员工作,促使企业本质安全基础更加夯实;完成947个危化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生产风险四级联网监测系统建设,实现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线上监测预警和线下精准执法,形成危化品全生命周期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信息化监管更加高效。③加工制造领域,3月底前出台企业安全风险防控指南,推动以“三场所三企业”为重点的八大行业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进一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质增效工作,落实“回头看”、抽查等工作措施,省级“回头看”抽查企业不少于150家、各市组织抽查三级标准化企业不少于10%(至少50家),切实提升企业标准化建设质量;深化开展高温熔融金属作业安全等重点整治。④统筹深化道路交通、渔业船舶、建设施工、城镇燃气、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整治,同时要聚焦近年来“零土地”技改、环保设施改造、垃圾处理等方面工作推动中出现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完善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源头管控,扫盲区、除死角。在工作载体上,突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推动各市将城市安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组织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工作;到年底杭州市创建成为国家安全发展城市,培育其他地市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在工作方法上,突出清单管控。精准排摸,全面推广小微企业用电清单、在册清单、税务清单、走访清单“四张清单”精准排摸法,摸清企业底数和风险隐患,特别要依托安全生产监管数字化平台,逐步完善风险数字地图;精准管控,对风险隐患实行分级分类清单化管控,定岗定责定人定时定措施,全面推行市级“60日隐患暗访督办闭环机制”和县级“30日隐患暗访督办闭环机制”,5月底前逐级挂牌督办道路交通、危化、工贸、火灾等重大事故隐患,销号闭环,消除一批重大隐患;精准督导,对事故多发易发、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的地区开展区域整治督导机制;完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评估机制,跟踪评估事故调查报告提出的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组织开展近年来事故情况的分析研究,突出发现和解决事故暴露本质问题,切实提高精确预测、精细预警、精准预防和科学处置水平。

2.构建自然灾害防控“六个一”体系。①识别一张图。启动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国家试点,同步启动省级试点,汛期前加快形成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风险一张图,年底前形成省级试点的初步成果。②研判一张单。按照风险形势会商研判工作规程,进一步健全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逐级建立风险研判会商机制,形成风险提示单。③管控一张表。督促各级各部门针对风险提示单落实管控“一张表”,做到限时上报、公开公示、督查抽查、动态销号,汛期前海上安全、城市内涝、地质灾害、城市安全等重要领域风险管控清单到位率达到 100%。④应急一指南。围绕风险识别、预报预警、风险管控、应急指挥等环节编制应急指南,落实规范化举措,年初制定防汛防台应急工作指南。⑤案例一个库。全面复盘近年来防汛防台工作正反典型案例,年初形成防汛防台工作案例库。⑥指挥一平台。全面加强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设,实现指挥统一高效。同时,全面推进应急进万村,打通基层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

按照省委财经委第六次会议部署要求,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防治9项重点工程建设,2月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关于统筹推进9项重点工程建设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实施意见》,高标准推进各项具体项目落地,有效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建立森林火灾自动报警监控系统,运用静止卫星开展林火监测;继续推动实施“引水上山”工程,加快推进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

(三)推进监管执法规范化,做到一体化发力。

1.推进安全生产执法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即将出台的深化安全生产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执法体制机制,推动市县两级合理设置安全生产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加强基层和一线执法力量配备,强化执法保障,切实解决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等问题。建立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内设机构与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协调联动机制,联合实施行政检查。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消防执法改革,加强消防执法力量建设,推进消防工作规范化、专业化。

2.突出执法针对性。3月底前制定省级执法计划,加强对市级执法计划编制的审核、执行的监督;实行分级分类精准执法,按照安全管理基础条件和风险等级,实行差异化执法,基础好的减少频次、基础差的加密频次;合理划分省市县三级执法管辖权,明确职责分工,对每一个企业明确一个监管主体,避免多层级重复执法和执法缺位;健全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加大奖励力度,鼓励企业职工及家属、社会群众举报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3.加大执法力度。逐级强化执法督导督查,完善每季度通报、案卷评查、事故复核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全省非事故处罚金额占比达到65%以上,事故调查抽查复核比率不低于50%;探索推行生产安全事故企业公开道歉制度,对发生一般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责令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在当地主要媒体道歉,向社会公开整改措施,切实增强执法震慑力。

4.提高执法能力水平。6月底前组织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技能竞赛活动、举办全省执法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开展全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评选“十佳执法案件”;推广使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手册》,制订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指导意见,促进规范执法。

(四)推进应急救援有序化,形成一盘棋调度。

1.加强救援力量建设。提升消防救援队伍全灾种救援能力特别是水域救援能力,建设综合应急救援机动支队,力争实现全员持证上岗;再培育3-5支省级应急救援专业骨干队伍和50支社会救援力量(其中5支省级社会救援力量);各市培育2支各50-100人的市级综合森林火灾应急救援队伍(舟山、嘉兴各1支)。完善同训共练机制,组织指导各类救援队伍开展实训、比武、考核等,组织1次全省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赛,提升救援能力。探索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参与事故、灾害救援的补偿机制,落实救援保障工作机制。优化完善危化、矿山、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领域专家库,汛期前建立防汛、气象灾害、地质(地震)灾害等省市县三级专家库,完善专家使用、保障等制度,形成省市县三级共享工作机制。

2.健全救援调度机制。统筹各类队伍管理,出台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上线统一的救援信息导向平台,构建统一指挥、流畅有序、联动协同的救援机制。进一步规范事故、灾害应急指挥流程,处理好统一指挥和分级负责的关系,切实加强现场指挥和专业指挥。密切救援配合,搭建全省性的应急处置演练交流平台,分类开展危化、火灾、防汛防台、地质灾害等演练和桌面推演,加强评估、分析、总结,做到每演必评,力戒“简单化、模式化”。

3.完善航空救援体系。构建空地一体化的救援体系,以全国首批应急救援航空体系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先期完成5个左右备勤基地布点,力争实现“全省区域范围内45分钟响应(15分准备,30分钟飞行),覆盖半径100公里”的国际先进水平。推进省应急救援航空指挥中心建设,实现调度、管理和综合保障等功能,加强地面航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增强空地配合能力。

(五)推进制度建设系统化,推动一批标准标配落底。

1.健全法规制度。力争推动《浙江省消防条例》在今年完成修订并颁布;积极做好《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省人大预备立法项目相关工作;扎实开展《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调研准备工作,解决好现行法规与新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按照“1+N”的要求,开展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编制。

2.修订完善预案。出台预案管理办法,制定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和标准,提高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的质量,推动全省应急预案管理规范化。制定应急预案的工作手册和行动方案,优化现场处置工作操作流程,并推进预案电子化建设。完成省级《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订和28个省级专项预案的修订。

3.落底标准标配。贯彻落实《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制定实施我省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规划,落实落底一批安全生产标准、消防救援标准、减灾救灾与综合性应急管理标准。完成51项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解构分析,突出中小微企业及其产业园区,制订完善事故预防服务标准体系;深入探索推进企业标准化创建、隐患排查标准及行政执法标准的“三标融合”。以更高标准提升避灾场所规范水平,2月底前修订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标准,加强信息化提升管理,加快推进1500个以上县、乡、村三级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年底实现县级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建设,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完善应急物资信息共用共享机制,进一步细化行业部门应急物资储备责任分工,统筹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明确省、市、县三级物资储备规模标准。推进应急物资标配到位,年初制定分级分类分区域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和定额,督促各地按标准配备,特别是在汛期前确保卫星电话、应急发电机和排水泵等重要应急物资乡村全覆盖。

4.完善“最多跑一次”服务标准。优化升级政务服务2.0平台,严格落实办事服务“差评”闭环管理,实行“1日回访、15日整改反馈”机制,提高服务水平;落实好“证照分离”改革、证明事项清理、“投资项目平台3.0”应用等重要改革举措,进一步巩固压缩事项、减少申请材料等核心可感知指标的改革成果;加大机关内“最多跑一次”系统应用力度,部门间办事事项90%以上实现“零上门”,事项100%接入平台,力争办件100%实现网办。

(六)推进数字建设应用化,实现一键通联动。

按照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进自然灾害、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平台建设,统筹应急力量,及时采取监测、预警、警报、疏散、救援、控制和恢复等措施,提高应急管理效能。

1.建设应急数据“一中心”。依托省政府统一政务数据交换平台,5月底前全面完成与省大数据局以及公安、交通、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的对接,同步各市县应急管理部门数据,初步建成应急管理数据中心。在此基础上,依托危化品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两客一危”车辆联网联控系统、智慧消防系统等,逐步完善风险数字地图;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移动互联等技术,健全完善预警感知网络,进一步拓展预警覆盖面。

2.绘制应急资源“一张图”。在4月底前,汇聚全省应急资源、重点目标、救援力量、人员定位、避灾安置等信息,初步建成应急管理“一张图”,实现救援指挥调度时数据资源的动态展示、分析,为应急管理全过程智慧管理提供支撑。

3.融合应急通信“一张网”。依托全省电子政务外网、视联网平台和通信基础运营商资源,4月底前建成全省应急指挥信息网和视频会议系统,并逐步推进卫星通信网、融合通信网系统建设,形成通信“一张网”,全面融合从救援现场到指挥大厅的各类语音、视频和数据业务,实现可视化指挥。

4.推进应急指挥“一平台”。结合应急指挥中心场所建设,分步完成“救援力量管理、会商调度、灾情评估、灾情发布”等业务系统,完成防汛防台抗旱值班系统升级改造、应急物资综合管理平台二期、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尾矿库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成值班值守业务系统和应急管理APP开发应用,推进信息化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力争汛期前完成省级指挥平台建设并投入运行;依托指挥平台建设,上半年加快联通公安、交通、建设和消防救援机构的应急指挥网络,形成省级应急联动机制;年底前打通省市县三级指挥平台,并逐步延伸至乡镇,确保一个指挥体系、一个指令到底。

5.强化应急科技“一支撑”。加快建立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依托阿里、华为、海康、大华等科技龙头企业,提升先进适用性应急装备、平台的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形成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科技支撑体系。

(七)推进应急素养全民化,凝聚一个合力共治。

1.大力实施全民安全素养提升计划。2020年起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常态化机制,组织政府分管领导进行专题培训;推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主体班次开设应急管理培训专题。深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推进企业百万员工安全素养大提升,完成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100万人次,特别是全面推进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一线员工培训工作,年初出台我省高危行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逐步实现高危企业所有员工全覆盖。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消防安全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提升全民应急和安全素养。

2.大力开展全民安全普法和安全警示教育。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全面组织开展灾害事故警示教育,完成一轮全民灾害警示教育,持续在企业员工中开展有针对性的事故警示教育;定期通过各类媒体加大事故隐患、典型案例曝光力度,落实事故调查公开公示制度,全面发挥事故警示作用。

3.大力打造应急管理宣教阵地。全面建立并落实应急管理新闻发言人制度,打造权威发布平台。继续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应急安全互动体验馆,建成500个安全(防灾减灾)体验馆,巩固提升100个县级消防安全教育馆,完成300个消防安全重点乡镇街道示范宣传体验室和1000个消防安全农村示范宣传体验点建设。运营好“浙江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年底关注突破20万,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应急管理宣传教育阵地平台。

(八)推进基层力量专业化,力推一线监管能力提升。

1.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全力推动基层应急管理融入基层治理四平台,年初推动各地优化网格,重点在工业功能区设立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专属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上半年全面形成资源共享、联动共管、全面覆盖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体系。

2.加强基层站所专业能力建设。制定出台《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经济发展、企业分布、产业结构、人口密度、自然条件等要素,分类合理配置人员,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全覆盖,配足行政事业编制人员,探索推动基层应急管理站所与消防站有效对接,合理配置专业力量。

3.推进基层社会化服务。将社会化服务中介机构纳入平台统一管理,推广专家工作站、常驻第三方服务机构、企业互助平台、安全生产体检站等参与的基层社会共治管理模式,全省生产加工类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40%以上,小微企业园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50%以上。加大安责险推广力度,并分行业制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规范》,到年底力争实现危化品、矿山、金属冶炼、烟花爆竹等4个高危行业服务标准体系全覆盖;推广完善巨灾保险机制,建立社会化补偿机制;建立全省安责险信息系统,搭建安全生产信用平台,形成信用、保险、社会化融合推进的监管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