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坚持联合办学走出应急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新渠道
发布日期:2019-12-17 00:00
来源:省应急管理厅
浏览次数:
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小企业众多,经济较为活跃。然而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全市安全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尤其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人才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在温高校中,安全工程专业几乎没有,人才数量和结构远远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安全产业人才匮乏问题已日渐成为制约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2015年5月,温州市应急管理局(原温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初步探索政校合作,开启联合办学,打造安全产业人才培育的温州模式。4年多来,先后与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共建安全工程专业,与浙江安防学院共建温州安全生产学院、温州应急管理学院。已为全省培养应急安全技术人才近3000名;温州应急管理学院安全专家团队先后转化校内外重大科研成果5项,拥有各类专利20余项,服务企业10000余家次;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和温州应急管理学院先后组织了100多批次5万余人次师生志愿者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企业安全宣教和安全文化建设。联合办学模式已成为推动温州城市安全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一、整合各方资源,凸显联合办学体制优势。
通过有效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的人才、设备、信息等优势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社会功能,全方位开展安全人才培养培训、科技研发和推广服务等工作,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安全生产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培育高素质应急安全技术人才。高校以专业人才培养、从业人员技术培训服务、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安全生产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等五大方面为主要任务,为温州市提供应急安全人才和技术支撑。温州市应急管理局发挥其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宣传教育、事故应急处置与调查处理等方面具有的丰富经验和高水平实践能力,为专业建设、市场需求信息、师资队伍建设及资金筹措等方面提供全面指导和支持。一是将温州应急管理学院以及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作为温州市应急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建设,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二是推荐相关专家担任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或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实训室建设等工作;三是根据安全技术与管理领域需求,积极开展项目开发和研究等合作,建设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平台及相关实验室建设;四是协调相关单位作为学生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协助安排学生各类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五是提供应急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信息,协助推荐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
二、对接产业发展,激发产学研潜力。
2019年10月,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的《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指南(试行)》要求,中国温州安全(应急)产业园通过2019第一批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评审。围绕安全(应急)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政、校、企合作,积极发挥高校人才、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助推温州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一是联合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灾害应急末端快速精准投送调度系统”温州市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立项,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可供借鉴、复制的示范典型。二是在教育部学习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牵头下,2019年7月,温州应急管理学院与全国应急安全领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了“应急与安全产教融合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化产教融合,为温州应急安全产业和地方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科技支撑。三是与浙江中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特种作业实训中心”等基地,与浙江天地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AI+消防”项目。
三、发挥技术优势,助力城市安全发展。
城市安全发展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基础。在助推温州城市安全建设发展上,充分发挥高校技术与人才优势,成为温州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的“智囊团”。一是协同开发建设城市安全风险地图。利用高校专家团队技术,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安全技术服务机构等力量,参与温州城市安全风险地图建设工作,与温州勘查测绘院共同推进建成分地区、分行业领域、分种类、多图层的“点、线、面”地理空间融合呈现的温州市城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建立健全温州市城市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提升城市安全预控和应急管理能力。二是打造智慧安全工厂云平台。按照“互联网+”的思路,结合高校专业优势,通过政府引导、财政补助、市场化运作模式,与中环公司联合打造智慧安全工厂云平台,推进温州应急安全信息化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三是在瓯海区组建社会化安全服务团队,对该区企业法人、安全管理员、乡镇监察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开展企业隐患排查、乡镇社区的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四是在文成县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安全生产技术服务驿站,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和“一站式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