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危化企业基数大、分布散、规模小的状况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企业数量曾达到430多家的历史峰值,2014年8月被省安委会列为“化工重点县”(全省共18个)。今年,该县委县政府直面问题、痛下决心,围绕“关闭退出一批、整治提升一批、搬迁入园一批”的总目标,在全县范围内部署开展了历年来“规格最高、力量最强、决心最大”的一次危化品企业安全综合整治,共整治消除各类隐患问题1853处,关闭50家(生产类16家、经营类14家、使用类20家),整治提升191家,迁至化工园区5家,盘活土地297亩。整治后,全县危化行业产业格局得到了优化,企业安全本质水平大幅提升。
一、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凝聚合力抓整治
一是领导挂帅,组织有力。连续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县长办公会议,专题听取全县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现状,反复研究论证,制订出台了《德清县危化品企业综合整治方案》,确定了252家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的化工企业为重点整治对象。召开了整治动员会议,成立了由县长敖煜新任组长,高新区经发局、各镇(街道)和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整治领导小组,下设综合整治、政策法规、安全稳定、后勤保障等4个工作组,强势推进整治工作。
二是分片包干,建立机制。成立三个综合整治小组,每个小组成立由副县级领导担任组长,抽调安全、国土、环保、消防大队、税务部门等部门分片包干,建立了每晚会商整治专班会议、综合整治组每三天专题听取一次推进情况汇报、领导小组每周通报部署一次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各负其责、齐心合力抓整治的整治格局。
三是聘请专家,全程跟进。依托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和省有关安全机构,先后聘请32名省级以上专家参与排查会诊,以“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要求,按照每家企业不少于半天的时间的检查方式,深入化工企业车间、仓库等重点区域,围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土地使用等方面,全面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确保了整治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
二、彻查隐患,闭环管理,严而又细抓整改
一是零容忍执法。对排查过程中发现存在重大隐患和问题的企业,依法采取限期整改、行政处罚、停产停业整顿等措施,加大整治查处力度。期间,对5家整改不合格的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处罚金额63.8万元。查处非法储存案件2起,查获危险化学品173吨,并对非法储存行为和提供不具备储存条件的实行“一案双罚”,共处罚金26.1万元,行政拘留14人,判刑1人,极大震慑了违法行为。
二是闭环式整改。综合整治小组对排查出的各类隐患,建立问题清单,督促企业逐条整改,并由专家复查验收后销号,实现隐患闭环管理。对关闭退出的企业,及时与属地镇(街道)对接,实行“一企一策”,指导每家企业制订合理的退出时间、推进计划和防范措施。对关闭退出的企业,由县级有关部门联合属地镇(街道)督促指导企业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科学制定方案,聘请具备相应资质和安全条件的单位,拆除、处置剩余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及设备设施,确保了关闭过程安全。
三是同步式服务。加大整治提升企业的服务,实行专家同步会诊、方案同步研究、整改同步指导。邀请省级化工专家深入企业全方位安全会诊,重新梳理隐患类别、等级及整改方案,对隐患全面“大起底”,确保不留盲区。对存在不同性质物料的储罐在同一罐区内未设置隔离、间距不足等重大隐患,指导企业聘请设计单位进行重新安全设计,组织专家重新开展危险因素进行辨识,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严把企业整改过程安全关,企业设计整改方案经专家论证修订和应急管理局备案后方可实施改造,确保了整改方案科学高效。
四是驻点式指导。针对部分企业存在重大隐患,整改过程风险较高,如漂莱特(中国)有限公司今年被列为省级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单位,其整改主要区域13台甲类危化品储罐需要移位或拆除,10吨以上的设备有6台,整改涉及吊装、动火、登高等危险作业多、风险大,为有效防范整改期间事故的发生,及时邀请宁波繁安安全监理公司实施24小时驻点指导安全施工,现场纠偏违章行为,并组织专家对整改完成项目逐条从严复查验收,为企业隐患整改再加一把“安全锁”。
三、紧盯难点,巩固成果,持续攻坚促长效
一是不间断督查。县整治领导小组对高新区和镇(街道)推进情况进行多次明查暗访,实时对接、跟踪、督促,对整治工作推进不平衡、力度不明显、整治不到位等情况通过钉钉群进行通报;对在关闭退出过程中难度较大的企业,整治办公室联合属地开展集中攻坚,并通过提升企业主要负责人法律意识、安全风险意识、安全发展理念等,推进整治进度,确保了整治工作安全稳定。
二是“回头看”检查。对排查清单中已整改的全部隐患开展“回头看”检查,确保旧患不反弹,新患早发现、早消除。对剩余4家关闭退出未完成企业,督促、指导属地镇(街道)按“一企一策”方案有序推进,确保按时完成关闭任务。持续督促5家搬迁入园企业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确保按时搬迁至化工集中区。
三是长效化管控。结合全县危险化学品企业隐患“清零”行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年”行动,通过政府购买“安全管家”服务为企业提供安全技术支持。推进化工园区规划调整,对除科技含量高、安全风险低的生物医药配套企业项目外,其他化工项目将一律不予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