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做好“六健全一突出”,筑牢校园安全底线
发布日期:2019-07-01 00:00 来源:省应急管理厅 浏览次数:
       一是健全组织治理机制,压实安全责任。建立全市学校安全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市乡村三级层层签订校园安全工作责任书。从2016年起,每年由市委市政府召开防溺水工作会议。由市平安办牵头,定期召开学校安全工作联席会议。由教育局、公安局牵头,定期开展学校安全工作专题督导。对学校安全工作中存在问题,由市平安办以整改通知单的形式,交办至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确保全市平安校园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二是健全隐患治理机制,堵住安全漏洞。在每个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三个时段开展了学校幼儿园专项安全大检查。编发了3000本《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指导手册》和《兰溪市中小学(幼儿国)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日(周、月)记录表》,对校舍、电器设备、消防设施、食堂卫生、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宿舍管理等方面内容,实行“日日检、周周查、月月做总结”,同步建立了隐患排查和跟踪整改工作台账机制,全市所有学校安全管理实现规范化、痕迹化。
       三是健全“智慧监管”机制,提高防范能力。推进“互联网+平安校园”建设,全市96所民办幼儿园的视频监控实现统一联网;所有使用煤气、天然气的学校、幼儿园食堂统一安装漏气报警装置;所有幼儿园的午睡区和寄宿制学校的宿舍统一安装烟感报警器;所有校外培训机构统一安装CK报警器,统一做到视频监控360度无死角。并创新性推出“家校合一安全防护信息化工程”,本着“学校推广、家长自愿”的原则,在小学初中推行集通话、定位、考勤、电子围栏、轨迹回放等多种功能的“智能学生证”,充分解决校园安全、留守儿童安全及学习等问题,目前全市覆盖面已达40%,有效防范了学生走失和溺水事故的发生。
       四是健全安全教育机制,增强防护意识。全面开展“平安第一课”工作,由综治副校长带队,在开学时为中小学生上好开学“平安第一课”。在班队会、黑板报、演讲比赛、征文、应急疏散演练等传统宣传手段与载体的基础上,创新运用手机短信、兰溪教育、兰溪微教育等新媒体、新载体,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安全教育。我们抓安全教育,注重家校合一,双管齐下,采取“小手牵大手”活动、家长会、告家长书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开展消防、交通、食品安全、防恐反暴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有效提升家长的安全防护与自救的意识、能力。
       五是健全“联村导师”机制,创新工作载体。2018年4月,兰溪面向留守儿童以及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全面实施“联村导师”制度,联村导师进户,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外来建设者子女提供课外辅导、兴趣提高、参与公益活动。目前,全市有联村导师4246名。在全市200多个行政村挂牌成立“留守儿童志愿管护中心”,建立了18个家庭教育服务站。共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及外来民工子女1320名,累计开展公益性教育辅导19230场次,联村进户80712户,受益儿童达85455人,此项工作受到副省长成岳冲的批示肯定。
       六是健全等级考核机制,促进思想重视。健全平安校园创建年初申报、年中检查指导、年终考核验收、命名表彰等工作,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对省、金华等各级平安办及公安部门在平安检查中通报的问题学校,一律在平安校园和学校年度发展性评价中予以大比例扣分。在幼儿园年检工作中,对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的,一律评定为不合格,去年共有21家民办幼儿园因安全问题被评定为不合格。通过严格的考核及考核结果的运用,让平安工作做不到位的校长园长们有痛感。有了痛感,对安全工作自然会思想重视。
        “一个突出”是指突出抓好溺水、交通事故和坠楼三大学生杀手的防范工作。据近十年的统计,兰溪因溺水、交通事故和坠楼导致的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占比达到80%以上。在防溺水教育上,重点抓好留守儿童、外来民工子弟等重点群体和暑期、高温炎热天气等重点时段的教育,防溺水专项教育宣传做到高频率、多形式。在交通安全法规教育上,做到学生与家长双管齐下,尽量多运用反面警示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各校均建立心理辅导室,60%的教师通过培训取得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证,并与民盟兰溪市委合作,在全市学校社区共建立20个“美美+家”工作室,去年全市共有300余名学生在工作室接受心理健康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一个个孩子走出阴影,阳光成长!让家长、老师面对问题学生不再行之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