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梅汛期史上最强降雨缘何“零伤亡”——庆元县基层防汛工作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9-08-13 00:00 来源:省应急管理厅 浏览次数:
  受厄尔尼诺和提前暴发的南海季风影响,庆元县遭受梅汛期史上最强降雨,2019年5月31日至7月16日(共47天),累积降水达1084.0毫米,为1971年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值(排名第二的年份为1998年993.5毫米,期间死亡8人),全县39个站点,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站点有19个。全县累计受灾10.09万人,农作物受灾1933公顷,倒塌房屋37间,严重损坏房屋337间,一般损坏房屋5153间,直接经济损失6.9亿元。今年来,该县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最大程度降低了灾害损失,实现人员“零伤亡”。
  一、立足最大可能解除隐患,得益于久久为功夯实基础
  (一)提前完成“大搬快治”三年行动。该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山地型地质灾害多发,是我省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县(市、区)之一。根据省市“大搬快治”三年行动计划,需完成避让搬迁项目89个8765人,占全省任务数的12%、全市任务数的37%。为此,该县多方联动、加速搬迁、同步安置,克服财政压力大、搬迁任务重等困难,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拆除房屋3173户搬迁9654人,提前超额完成“大搬快治”三年行动搬迁任务,避免了梅(台)汛期常态化地不断转移隐患点群众,干扰和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杜绝了地质灾害区域灾情突发、多发、易发、高发的被动局面。
  (二)全力打通乡村防汛“最后一公里”。防汛工作的重点、难点、痛点在乡村,乡村基层防汛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关系防汛工作的成败。为此,该县每年都把扎实做好基层基础防汛工作作为重点,一是编织“一张图”,挂图建设基层防汛体系。组织防汛、水文、气象、地质专家,科学绘制一张防汛防台形势图,涵盖每个自然村的洪水风险图、隐患分布图、人员转移图、网格责任人等内容。二是建好“一幅网”,网格化应对主动高效。确定399名乡级责任人和网格员,2441名村级责任人和网格员,所有乡村干部动员在一线,责任落实在一线,使乡村干部能够冲锋在前,指导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三是强化“一个+”。推行“自动化监测+人工监测”模式,第一时间动态监测、传导应对。一方面,建立83个水雨情遥测站,确保自动遥测数据准确可靠。另一方面,落实专人对山塘、水库、河道、自然村等点位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反馈局部异常信息,及时处置异常水情。
  (三)着力提高主城区及下游防洪能力。目前,该县县城防洪能力为“20年一遇”,屏都新区仅“5年一遇”。根据模拟预测显示, 仅7月4日-11日,该县西部乡镇降雨389.5毫米,若此期间兰溪桥库区(大坝位于县城上游7公里处)上游降雨量与西部降雨接近,则水库进库流量最大可达1192立方米/秒,通过兰溪桥水库工程枢纽调节削减,但到达县城阁门岭断面的洪峰流量至少也将达到1050立方米/秒左右,超过县城阁门岭断面过洪800立方米/秒的最大值。假如今年的降雨量集中在兰溪桥水库上游,必将引起洪水倒灌进城,威胁主城区群众。为此,防洪工程建设作为防汛防台的有效手段,该县在近五年累计投入资金9.65亿元整治中小河流域、加固河湖堤防及山塘水库的基础上,投入20亿元推动兰溪桥水库扩建工程建设,建成后将使主城区的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
  二、立足最大效能发挥机构优势,得益于主动靠前快速反应
  (一)应急机构快速整合。该县于今年1月21日挂牌成立应急管理局,按照“先转隶、再做‘三定’”原则,第一时间开展人员转隶、三定方案和办公场所等谋划工作。为确保机构改革期间防汛不断层、不空档、不脱节,创新并轨运行机制,县防汛办与县应急管理局同步运转,实现防汛工作有效衔接、平稳过渡。同时,该县在“五台合一”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基础上,创新建设“十台合一”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将防汛防旱和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等平台整合纳入,形成“十台合一、一个中心、三大系统”(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便民服务管理系统、平安建设信息系统)组织架构,着力破解应急管控机制缺位、社会治理资源分散、应急统一指挥不畅、应急处置信息孤岛等难题,在防汛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坚持主动靠前指挥。县主要领导及时动员部署,分管领导坐镇指挥,依托集应急指挥、灾害预警、信息研判于一体的“十台合一”综合应急指挥平台,打造县、乡、村、群测群防员的“四级联防”应急体系,确保救援指令传导快捷高效。梅汛期以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20多次前往应急指挥中心、乡镇(街道)指导部署防汛工作。暴雨期间,县政府分管领导坐镇应急指挥中心,直接组织、指挥、调度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响应工作,30名接警员在接到灾情求助信息后,指挥中心立即根据受灾情况、被困人员等信息,科学调度、统筹协调公安、交通、水利、住建、医疗等30多个部门,及消防救援、民兵连、社会救援力量等救援队伍赶赴受灾点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有效缩短救援时间。仅今年“6.22”强降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总呼入量372起,总接警量302起,全县共出动救援人员2563人次,解救被困人员279人,启动避灾安置点54个,紧急转移安置群众3434人,转移车辆461辆。
  (三)完善拦洪错峰体系。一方面,突出“早、快、稳”,抓住科学研判这一前提。在接到气象信息预报后,第一时间会商研判,提前腾出更多防洪库容。如6月20日,统筹考虑降雨预测预报及水库预留防洪库容等情况,将兰溪桥水库起调水位降至413米,腾出防洪库容560万立方米。另一方面,及时“泄、拦、错”,抓住精准调度这一关键,拦洪削峰减轻防洪压力,错峰泄洪恢复防洪库容。如6月22日22时,该县兰溪桥水库入库流量达到621立方米每秒,近10年来首次超过600立方米每秒。为此,水库将下泄流量控制在398立方米每秒,过程削减洪峰流量达223立方米每秒,削峰力度超三分之一,大大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再如6月23日凌晨2时,兰溪桥水库水位已达420.02米(汛限水位为420米),涨幅达7米,共拦蓄洪水840.8万立方米。考虑到下游河段及主城区洪峰已过,决定抢抓下游洪水间隙将下泄流量提高为448立方米每秒,既不会造成下游洪峰叠加和水位复涨,也可尽快恢复防洪库容。
  三、立足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得益于充分备战科学救援
  (一)紧急避让转移。坚决将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采取果断措施紧急避让转移群众。期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3万人,出动抢险救灾人员6299人次,解救被困人员741人次,转移车辆1001辆。仅今年“6.22”强降雨灾情,该县受灾人口就有52909人,期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3745人,无人员伤亡、无人员失踪。如6月22日23时许,该县屏都街道菊水村回龙自然村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险情,滑坡土石方约16000立方米,造成3幢28间房屋完全倒塌,10幢房屋受损,由于预警及时、提前转移群众,36人成功避险,未造成人员伤亡。
  (二)及时抢险救灾。面对防御持续降雨,必须第一时间开展救灾工作,恢复群众生产生活,防止次生灾害发生。梅汛期间,全县公路发生塌方、泥石流约1300处,路基缺口近1000处,清理塌方1200余处,10万多立方米。 为此,该县应急管理、民政、消防、公安等部门均在一线救援,最大程度弥补灾害损失。如迅速抢修电力,出动抢修车辆20辆80人次,抢修受损电力设施,尽快恢复停电区域的供电。再如迅速抢修公路,今年“6.22”强降雨灾情导致部分道路出现不同程度塌方,车辆无法通行,公路管理部门第一时间前往塌方点抢修,以最快速度恢复通车。
  (三)提高自救能力。该县在近年的防汛救援中发现,在发布预警信息后,群众普遍存在风险意识判断不够合理、对临时转移不够重视、自救意识不强、缺乏逃生技能等问题,容易出现洪水才漫到脚踝就已经拨打电话求救,水已经漫到大腿却不知主动避险等情况。为此,该县全力加强防灾宣传力度,使群众了解掌握汛期避险相关知识,增强主动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如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知识宣传,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现场宣讲和实地演练相结合的立体化宣传模式。再如在公众号上转发《庆元县应急局防汛防台》动漫宣传片,并在本地电视台每日三次播放,同时在本地影院进行播放。再如通过播放“桑美”台风(2006年的台风“桑美”造成该县38人死亡,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7.1亿元)的受灾片段,通过反面案例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