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应急管理局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一线践行初心使命
发布日期:2019-08-06 00:00 来源:省应急管理厅 浏览次数:


       宁波市应急管理局在主题教育中根据市委统一部署,高标准履行职能,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一线践初心、担使命,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扑到应急处突、减灾救灾、治理攻坚最前沿,以工作成绩检验主题教育成效。
       一、枕戈待旦、连续奋战,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今年宁波强降雨势猛多发,创二十年之最,灾害风险调升。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第一时间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争当防灾减灾“先锋队”、人民群众“守夜人”,市应急管理局第一时间响应,迅速研究部署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入汛入梅以来,市县两级适时启动防汛防台Ⅳ级响应35次,防御地质灾害Ⅳ级响应5次,出动抢险救援队伍340人、车辆和移动泵等112台、处理积水点和塌方等51处,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群众35人、未造成人员伤亡。对强降水导致宁海胡陈乡、长街镇、力洋镇和象山泗洲头镇、茅洋乡部分村庄房屋进水,道路、堤防、护岸、围堰等设施设备受损,农作物受淹减产等情况,迅速启动巨灾保险理赔程序,开展统一救灾理赔,44个村的1010户报灾,其中432户达到理赔标准,赔付金额24.7万元。
       二、知重负重、克难奋进,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宁波是化工重镇、制造大市,安全生产风险点多面广。为坚决打赢安全生产治理攻坚战,局领导班子围绕“防范化解风险保稳定”悟初心、谈体会、话担当、抓落实,组织职能处室利用晚上、周末、假日等加快对韩华化学、中海油等一批重点项目安全审查,压缩审批时限50%,协调解决南大光电光刻胶等项目“疑难杂症”,尽心当好安全生产“守门员”。针对涉危涉爆、人员密集、重点园区、重大隐患、特殊作业等重点,扎实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大检查,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共检查企业210家、治理问题隐患965条,实施省市县三级挂牌督办重大隐患12家、完成整改9家。在喷涂作业等高风险治理过程中,密集走访16家各型代表企业,因地制宜推出三方面23项针对性整治规范,在“保企业安全、促企业发展”中生动践行初心使命。针对事故风险特点开展“铸安一号”“铸安二号”专项执法行动,到企业、车间一线检查安全隐患,开展查、督、罚、改精准防控重大风险,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共立案516起、处罚842万元、曝光典型案例110家。
       三、临危不乱、科学处置,防范化解重大突发风险。5月底,北仑白峰一储油罐区6#油罐起火,短短20几分钟就猛烈燃烧,形成多处流淌火,邻近罐体受高温炙烤,形势十分危急。市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启动火灾事故应急预案,指挥协调事故处置,有效控制扑灭火势,全面冷却周边罐体防爆防燃。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具有车辆方位流动性、装载介质多样性、事故地点随机性、事故灾害次生性的特点,每一辆危险化学品车都是一个流动“炸弹”。面对重大安全风险,依托智能化管控平台,综合运用互联网、卫星定位、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危运车辆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动态管控,一旦事发第一时间调动专业应急队赶赴现场,参与指挥救援,直至罐箱吊装运输到安全地带。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危运车辆超速超载同比下降94%、72%,事故大幅度下降。
       四、源头管控、标本兼治,防范化解重大系统性风险。研究制定《宁波市禁止、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目录》《宁波市化工园区五个一体化建设标准(试行)》,全力推动开展新一轮园区风险评估、“封闭式、一体化”管理,按照“一企一策”推进11家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完成改造2家、关闭2家。紧盯主要风险推行“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特殊作业”技术服务、“化工过程”管控试点、“风险画像”评估分级等工作法,探索研究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机制,不断开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新局面。目前,试点乡镇(街道)144个、重点企业1222家,建立重大风险清单和“红橙黄蓝”风险电子图,重大风险实行“一险一案”。在大榭、北仑、余姚试点建设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与事故预警信息系统,形成了以“企业为主、监管异常、分级预警”的工作机制,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已累计产生476条预警信息、14份园区预警报告和364份企业预警报告,为加强重大危险源科学预防、过程管控、精准治理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