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借力信息化打造基层安全生产监管“三道关口”
发布日期:2020-01-08 00:00 来源:省应急管理厅 浏览次数:

       海宁市现有各类生产企业12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16家,300人以上企业102家,其余均为小微企业,安全监管任务较为繁重。市应急管理局立足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采用“互联网+安全生产”理念,将信息化手段与基层安全监管任务有效结合,研制开发安全生产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实时在线审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全程记录政府监督检查和隐患整改情况,全面评价中介服务机构服务情况,在创新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突破。截至2019年底,云平台录入企业3212家,覆盖所有500万以上企业和危化使用、涉爆粉尘等重点监管企业,上传、审核企业各类安全生产信息15万余条,在线公布38家中介服务机构、138名服务人员、5825条社会化服务信息。相关经验做法得到《中国应急管理报》《今日浙江》《浙江日报》《浙江应急管理》等省级以上刊物宣传推广。
       一、在线审查企业主体责任,把好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关”
       在基层原有监管模式中,企业不清楚主体责任标准要求的现象比较普遍,安全生产工作“做什么、怎么做、做的怎么样”缺乏有效的衡量方法,面对面广量大的企业,监管人员也难以一一对接企业进行检查指导。对此,海宁市把细化完善企业主体责任标准要求放在第一位,把线上动态监管作为突破口,全面掌握企业安全生产运行情况。
       一是细化完善安全生产标准要求。邀请安全标准化评审专家,对企业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人员和机构配备、安全培训教育、安全隐患排查、应急预案和演练、三场所两企业管理、危化使用管理、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等21个方面具体要求进行梳理,针对每一项标准要求应当形成的安全生产文件资料、应当开展和留存的台账记录、应当进行的检测评价进行逐一明确,制定《海宁市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标准指导手册》,结合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员培训逐项细致讲解,共培训36场次、5000余人次,发放指导手册5000余份,实现企业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政府部门监管有标可依。
       二是在线审查安全生产“云档案”。企业在完成安全培训教育、隐患排查治理、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安全检测评价等各项安全生产活动后,分类分项实时上传至云平台,“一企一户”在线生成企业“云档案”。市、镇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定期进行审核反馈,在线指导企业改进落实各项工作,依据人工审核、有效期、定期上报等情况,云平台可自动判定每项指标落实状态,量化显示21项指标中“几项已落实”“几项未落实”,利于企业了解应当开展和必须开展的安全生产相关工作,目前市、镇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年均审查各类企业安全生产台账信息15万余条,反馈各类意见建议5万余条,力争让“数据多跑腿、企业少跑腿”。
       三是定制人人可扫“安全二维码”。通过云平台为每个企业定制专属“安全二维码”,通过手机扫码即可查询企业基本情况和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要求企业将二维码张贴于企业生产车间、安全宣传栏、公告栏、相关办公室等醒目位置,便于企业员工、政府监管人员、社会公众就地就近查阅,扫一扫“二维码”人人都来参与了解安全生产,人人都来监督安全生产,降低监督门槛,扩大监督群体,从政府监管为主转变为政府监管、员工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二、全程记录监督检查情况,把好企业安全生产“监督关”
       在原有监管模式中,监管人员既要检查纸质台账资料,又要检查现场隐患问题,检查一家企业所需时间较多。同时,基层安全监管部门对全市市、镇(街道)、村(网格)监督检查情况也未实现精确掌握,工作落实、隐患整改不同程度存在打折扣的现象。对此,海宁市把监督检查情况全程记录,重点企业精准执法作为突破口,深化隐患问题整改落实。
       一是全程记录检查整改情况。依托云平台,要求市、镇两级监管人员对企业进行检查后,将相关执法文书、现场隐患照片等信息录入云平台,要求企业在规定时间内上传隐患问题整改情况,由检查人员进行在线审核。同时,政府监督检查问题整改情况,作为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一项否决项,企业隐患问题超期未整改或存在重大隐患问题,即判定企业主体责任未落实。云平台可实时统计市、镇两级检查次数、发现隐患数、隐患整改数、重大隐患数等情况,2019年共录入各类检查整改信息2825条,查处各类隐患问题7658项,全面掌握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情况和隐患整改情况。
       二是强化重点企业精准执法。依据企业落实情况、政府监督检查情况、重大隐患问题整改情况,云平台自动评定企业“红、橙、黄、蓝”四色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对工作情况较差的企业定期进行网上检查,发现存在问题较为突出的,先上门服务、督查辅导,在适度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容错机会。针对经常性未落实主体责任要求的企业,再出狠招,降低安全生产诚信等级,列入安全生产年度执法计划,采取联合执法、委托执法、交办执法、派驻执法等方式,保持高压态势。
       三是依托“大数据”推动工作落实。依托云平台实时统计各镇(街道)各类型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员)培训教育情况、监督检查和隐患问题整改情况、社会化服务情况等78项安全生产数据,为监管部门决策分析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各项数据作为各属地月度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情况和年度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情况的重要依据,目前全市企业主体落实率89.1%,企业负责人、安管员培训率92.5%,应急演练完成率85.2%,社会化服务覆盖率80.5%,破解安全生产工作“摸不清、看不见、审核把关难、数据核对难”的局面,切实用“大数据”衡量工作落实情况,推动各项任务有效完成。
       三、全面评价中介服务情况,把好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关”
       在原有监管模式中,对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缺乏有震慑力的监管和约束,造成不透明、不规范和无序竞争,中介服务起不到应有作用。对此,海宁市把“重塑市场秩序、提升服务品质”摆到桌面上。
       一是机构信息全面公开。依托“海宁市安全生产云平台”,将机构服务范围、服务标准、服务人员、收费标准等信息向企业公开;各中介服务机构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等相关资质的服务人员,每半年报市应急管理局汇总,建立完善服务人员信息库,一并通过“云平台”向社会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允许服务费用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但不得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恶意压价,扰乱市场秩序,做到明码标价、公开透明、价质相符。目前共有38家服务机构共144名服务人员在海宁地区登记开展服务。
       二是服务情况全程记录。依托“云平台”记录每家机构签订的服务合同、历次服务报告、隐患问题照片等内容,市、镇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实时在线审查合同签订情况、收费情况以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实时统计属地内社会化服务覆盖率,并作为安全生产定期通报和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全过程管控服务行为。2019年全市500万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共签订各类有效合同2511份,服务覆盖率为93.6%,“云平台”共收录各类服务报告3000余份。
       三是监管信息实时公布。企业在上传中介机构相关服务情况时,对机构历次服务情况按照5星制进行打分,“云平台”实时汇总公布每家中介机构、每位中介服务人员年度服务企业家数、服务次数、服务总评分等数据,相关数据作为机构诚信考评的重要依据。市应急管理局每半年评定机构诚信等级,考评结果具体分为A、B、C、D四个等次,对费用收取不规范、服务态度不良、服务效果不佳等服务走过场的中介机构,采取警示通报、约谈、纳入黑名单等措施,不断引导和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企业发展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