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县创“两举措”、优“四制度”、立“五目标”实现安全平稳度汛
发布日期:2020-10-26 14:42 来源:温州市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

今年汛期共启动防汛防台应急响应4次,转移人员28525人次,发送预警信息150余万条,解救被困群众329人,因台风直接经济损失14.34亿元,较去年下降66.2%,受灾人口25.27万人,较去年下降29.4%,汛期未发生重大灾情和人员伤亡事故,永嘉县创推“两项举措”、优化“四个制度”、立足“五大目标”实现今年安全平稳度汛。

一、创推“两项举措”,实现全域补短板和重点提标准两手抓。一是抓好《县66条措施》实施,全面提升综合防御水平。根据省市防汛防台抢险救灾能力提升相关要求,全面剖析该县防汛防台短板和薄弱环节,编制涵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抢险救援能力建设、恢复重建时限要求、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机制体制保障水平提升、基层防灾自救水平提升等六个方面的《永嘉县防汛防台抢险救灾能力提升66条措施》,在《市50条措施》基础上,结合该县具体实际和小流域试点工作成果,致力提升“村自为战”能力,增设18条措施,纳入“三强两促”专项活动,制定任务清单、时间清单、责任清单,挂图作战,定期通报,有序推进,分解之细致、落实之深入均率全市之先。《市50条措施》该县涉及32项,已于9月底全部完成,提前3个月实现既定目标。二是抓好小流域试点建设,着力提升重点区域防御能力。针对该县小流域众多且防御能力普遍较低的问题,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现政协主席牵头负责的小流域防汛防台减灾救灾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小流域防汛防台减灾救灾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从问题导向着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岩坦、枫林、大若岩、界坑等四个乡镇作为试点,聚焦“加强基础建设、提升保障能力、完善工作机制”三方面,全面提升小流域防汛防台减灾救灾能力;4月,汲取试点乡镇经验,在全县范围内全面铺开。在“黑格比”台风防御过程中,《县66条措施》和小流域试点工作成果全面发挥效益,取得了今年防汛防台首场战役的胜利。

二、优化“四个制度”,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格局。一是优化“县乡村”三级防汛防台责任制。构建“1+2+22+541”县乡村三级联动防台指挥调度体系,结合县领导“九联系”,落实“县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到人”;两次调整县防指成员,高位推动,由县长担任指挥长,常务副县长、副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县人武部部长、县府办主任、有关副主任,县应急管理局、水利局、气象局主要负责人任副指挥长,将县纪委县监委、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纳入县防指,成员单位增至41个。各乡镇(街道)指挥部对标县级防指规格,全面调整乡镇级防指组织构架;通过政府网站、部门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公布全县541个行政村(社区)防汛防台抗旱责任人并于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平台同步更新。二是优化“汛前、汛中、汛后”隐患排查制度。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和风险管控动态销号制度,实现跟踪闭环管理。汛前全县共出动检查人员4691人次,累计排查各类防汛薄弱环节10689处,发现各类隐患51处;汛期,组织开展各项专项风险隐患排查6次,发现各类防汛防台风险隐患149处,及时消除隐患,为度汛安全扫除不利因素。三是优化基层预案修编和过堂会审制度。创新“1+X”村级预案体系,由4位县防指领导带队,采取“专家前期指导、领导坐堂会审、防指把关批复”形式,全面落实镇村级预案过堂会审和分级审批制度,实现应急预案全覆盖。全县各重点部门,22个乡镇(街道)、541个村(社)均在主汛期前完成一次以部门防御重点或人员转移为核心的防汛演练,累计开展县乡级演练579场次,进一步检验预案可操作性。四是优化防汛防台工作运转制度。制定《永嘉县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工作规则》,按照“动员准备、防灾避险、应急救灾、灾后恢复、总结提高”防台救灾五个阶段,规范和加强指挥部工作;编制《防汛防台应急工作指南》,梳理防汛防台各级应急响应下各部门的工作要点;发挥应急部门统筹协调职能,成立应急工作专班,抽调31个单位100余人,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助力防汛防台抗旱工作有序高效推进;在全市推广的醒夜值守制度基础上,结合该县防御实际,提出上下游提醒、特殊区域预置、基层党员包片联户、邻村互助等4项创新制度,着力提升基层防灾自救互救水平;制定信息报送标准化模板,不断优化防汛防台工作流程,加快健全应急工作机制。

三、立足“五大目标”,构筑人防物防技防全方位科学防护墙。一是立足以人为本,落实人员转移精准智控。牵头组织资规、住建、水利、农业、文广旅体等6个部门在各类风险排查基础上,历时4个月,先后组织3轮基础信息摸排复核,审核录入更新转移人员基础信息16650条,占全市转移人员20%。深入推进“人员转移安全码”排查和赋码工作,在精准赋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赋码范围,特别是临水临崖房屋、通村公路下方房屋、老旧房等三大区域,实现排查范围全覆盖,转移人员应录尽录,人员转移精准智控奠定基础。二是立足队伍建设,打造应急救援精专之师。建立以县县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为中心,大、小楠溪两个防台分指挥部为辅助,前线临时指挥机构为补充的“1+2+X”应急救援体系,充分发挥力量预置、靠前指挥的作用;整合县人武部、武警、预备役、公安、消防、民间救援组织等救援力量,建立救援力量信息库,实现“分片区布局、分梯队调度”目标。已建立县级防汛救援队伍6支200余人,民间应急救援队伍33支1010人,乡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22只1540人,各行政村(社)均建立一支以民兵为骨干的10人应急队伍,逐渐形成“快捷联动、专业精准”的应急救援体系。三是立足备而无用,巩固应急救援避险保障。通过统一采购、协议代储等形式,累计投入1200万,储备抢险设备和救灾物资28类3429件;投资400余万,补齐354个行政村防汛重要应急设备物资;实现541个行政村(社)卫星电话、发电机、抽水泵“三大件”全覆盖;完成全县713处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提升,形成避灾安置场所县乡村三级覆盖体系,其中县级2个,乡镇级22个,村居级689个,数量居全市第一;同步完成县乡两级308处避灾安置中心进行可视化管理和240处避灾安置场所安全鉴定。四是立足风险预判,实现监测预警定点定人。加强气象、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新增、改建95处监测站点,全县气象监测站点平均间距缩至6公里以下;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全县176处水利工程可视化视频监控建设,实现工情、水情智能化管理;在小区广播、农村应急广播和钉钉推送等传统预警方式上,创增APP弹窗预警和基站靶向预警方式,拓宽预警渠道,实现预警精准发布,其中气象部门发布预警信息21.6万条、水利部门发布预警信息8.3万条,发送应急广播10213次。五是立足智慧应急,打造“智慧应急一张图”。汇聚21个部门70类10155条应急数据安全风险源、46类3484条减灾救灾资源,对接10余个现行系统数据接口并接入水库、避灾场所、雪亮工程等8类物联感知设备信息,数据汇集量位居全市前列;率先建设防汛指挥辅助系统,并专题向省厅演示汇报;初步建立了融合“空天地海一体化、地上地下一体化、二三维一体化、时序化”的应急综合时空大数据库,全面掌握应急管控“家底”,实现全县风险态势、预警信息“一张图”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