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市民政局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抓手,突出基层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参与、筑牢民生保障底线等平安创建重点,守住了民政服务机构安全运行底线、提升了城乡社区数字治理水平、夯实了基本服务供给保障能力,为全市平安稳定建设作出了民政贡献。
一是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率先在全省出台了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政策,打造1+8+2社会救助共同体。稳步生活保障。针对疫情期间居民收入影响,为低收入农户等困难群众增发1500万元消费补助,提前半年实施“低保调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1102元,增加6000余万元直接惠及困难群众。开展探访服务。投入500万元福彩公益金,专门推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全覆盖的探访照料、困中困家庭的“救助直通车”。深化临时救助。放宽临时救助户籍地申请限制,及时启动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开展先行救助,全市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907万元,为4141户次5794人次困难群众解决临时性困难,为900余名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对象提供代采购和村社送菜等保障服务。启动困难群众价格补贴8次,累计发放1.5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10.6万人次,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二是打造社会协和品牌。构建城乡社区治理“1+9”政策体系,形成统筹抓国家、省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验区和“社会协和”的体制机制。议事协商更灵活。探索形成邻里值班室、“民意小圆桌”等社区参与新模式,协商破题社区环境、停车管理、公共设施改造等“关键小事”。积极推行“楼道自治”“院落自治”“网格自治”等“微自治”实践,形成“阳光议事厅”“五治桂花”“小队会”等“微自治”品牌,进一步打通基层毛细血管。社区服务更广泛。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市本级每年投入约1500万元公益创投项目资金,累计扶持社区服务项目4000个,搭建“小营红巷”“左邻右舍”“潮邻益家”等广受居民欢迎的社区公共空间。积极推动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动腾挪空间,为社区所用、居民共享,以“小空间”换取“大满意”。融入治理更规范。以 “四型社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社区精细化治理,率先在“国际友邻·IN社区”、社区乡情乡愁、“六好”田园社区建设等方面形成特色标准,涌现了“五和众联”等一批乡村治理品牌,民政部以参阅件形式全国推广。
三是形成数字赋能平台。以落实最困难群体的服务保障为重点,拓展杭州健康码应用,利用大数据平台满足各方需求,通过提升服务促进基层社会更和谐。“一网”加大临时救助。充分利用社会救助大平台,开通“无接触网上审批”功能,疫情严控期间累计办结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审批3272人。“两码”回应养老需求。根据疫情形势,将“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载入“杭州健康码”应用场景,全省率先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健康码前置核验,实现老年人“绿码下单”、护理员“绿码上岗”,进一步加强了社区、社会组织对独居孤寡老人走访探视与关爱服务,累计开展24小时主动关怀服务7.08万次、紧急援助22次。“预约”有序清明祭扫。为积极应对清明祭扫高峰带来的人员集聚风险,根据我市祭祀习俗,科学研判、发出通告,倡导绿色祭扫,暂停集中祭扫,对全市25家较大型公墓3月28日——4月7日期间实行“先预约后祭扫”,市民凭预约码进园祭扫。全市已有18万人通过杭州民政微信公众号预约服务,分流分时错峰防控风险,为加快推进移风易俗和社会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杭州市民政局将着力构建“数字治理平台”,建立城市大脑社区治理子系统;构建“社会联动体系”,切实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政府臂膀”作用;构建“为民服务品牌”,梳理完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建“责任清单”,重点推进“邻里中心”、老旧小区“新家园”计划建设,有效完善社区减负、社工转型工作体制,不断增强社区治理服务效能,为全市平安建设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