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档加压 杭州市江干区“四路并进” 力推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大提速”
发布日期:2020-11-06 10:44 来源:江干区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

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对庇护受灾群众、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江干区应急管理局严格落实省、市相关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和自然灾害及救灾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多举措力推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大提速”,确保实现全覆盖。

一是严格规范选址,增强保障服务。遵循相对集中、便于转移、就近安置的原则进行科学设置,整合辖区现有体育馆、学校、各社区办公楼、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等资源,将其优先确定为避灾安置场所。选址周边靠近人防疏散基地、公园、绿地、广场等空旷地,满足在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现有避灾安置场所无法容纳受灾群众时,进行紧急安置。室外设立完整、明显的逃生疏散指示标识标牌和指示牌,进行规范指引。避灾安置场所兼顾平时使用和灾时避灾、救灾、临时指挥等功能,增强保障服务能力。

二是持续自我加压,加大规范化建设。根据省、市关于加快推进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的有关要求,近年来,区应急管理局加大区、街道、社区三级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建设力度。截至目前,江干区已经设立避灾安置场所150处,其中区(县)级2处,街道级8处,社区(村)级140处;已完成规范建设97处,其中通过省市验收71处,通过区本级验收26处,完成量占总数的70.1%,实现了区、街道两级100%完成规范化建设,社区级60%完成规范化建设。

三是完善配套设施,增添人性化设计。以《避灾安置场所建设与管理规范(试行)》《避灾安置场所内救灾物资储备和管理规范》为基础,高标准抓好场所功能区区分、应急物资配备、场所制度统一、设施配备配置等,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又不失人性化设计。每个避灾安置场都设有男女休息室、特殊人员休息室、管理人员办公室、救灾物资储备室、卫生间等,室内物品摆放整齐、功能设施完善、安全指示上墙。同时,配备完善的供水、照明、温度调节、消防、淋浴等设施,做到全区标准统一。此外,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按时完成80个避灾安置场所可视化建设,为安置人员提供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是抓好管理使用,夯实安全保障。根据避灾安置场所属地管理原则,区应急管理局强化主体责任落实,指导督促各街道、社区(村)加强对避灾安置场所的日常管理和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确保经费落实,并将避灾安置场所日产管理维护纳入考核。此外,根据实际及时启用避灾安置场所,在今年防台防汛期间,实际启用避灾安置场所29个,安置4200余人;加强避灾安置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做好登记、疫情防控管理和基本生活物资保障,合理安排群众基本生活,安抚安置人员情绪,实时掌握动态,全力维护避灾安置场所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