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上午,杭州市临安区开展2020年防汛防台应急救援实战演练,通过“实战+演练”模式,厉兵秣马、磨合机制,全面展现临安区防汛防台准备工作,不断夯实防汛减灾基础。杭州市防指办主任、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陈小旦,临安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翔,副区长高吉亚、王栋、王忠敏、冯海宁、鲁一成,区防指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在主会场参与演练。演练时长七十分钟,六大亮点,精彩纷呈。
一条主线,全过程模拟。本次演练以人员转移为主线,突出地质灾害、局地强降雨、小流域山洪情况下的人员转移工作,以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小孩为重点,涵盖强制性转移情况。
两支力量,全协同合作。参与本次演练救援的由各部门(单位)、各镇街以及狼行公益应急救援队、红十字北斗救援队、民安公益救援中心、户外应急救援队等多支队伍构成,充分展现了临安区政府救援力量和民间救援力量的协同合作。
三张规程,全要素囊括。根据《杭州市临安区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及实操方案,制定《2020年临安区紧急避险、人员转移机制》、《2020年临安区防汛防台应急响应规程》、《2020年临安区镇街防汛防台应急响应规程》,明确不同相应级别对应的响应标准和响应程序,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四大装备,全科技助力。本次演练充分体现信息化、科技化特色,利用卫星传导、高空鹰眼、天地一体、卫星电话等四大科技装备,全面提升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的精准性,为人员转移提供强有力技术的保障。当然,人员转移必然少不了我们“临安本土特色黑科技”——预警三部曲(喇叭、铜锣、手摇报警器):通过手持喇叭进村入户提醒,危险区群众做好动态关注和撤离准备;通过铜锣形式组织启动生态敏感区、危旧房、小流域山洪河口、地质灾害影响区及其他特别危险区域实施人员转移,做到应转尽转;通过手摇报警器形式提醒扩大转移范围,对可能受威胁的区域,立即组织群众进行全面撤离和避险。
五个会场,全方位呈现。本次演练共5个会场,分别是临安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1个主会场,及临安区青山湖圣鹤码头、龙岗镇鱼跳村、天目山镇告岭村、昌化镇后葛村4个分会场,通过主会场现场连线、指挥调度,各分会场开展具体演练任务,全方位检阅不同演练科目成果。
六大科目,全领域覆盖。科目一:救援队伍和装备展示、水面人员救援演练,模拟在湖中滩地有群众被洪水围困、无人机侦察有人员落水,通过快艇编队、橡皮艇队、冲锋舟队开展水上救援技能操练。科目二:启动应急预案响应流程,模拟临安区大雨来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区防指启动防汛防台IV级应急响应并联线镇街查看响应情况。科目三:地质灾害危险区人员转移,模拟在临安区发布暴雨黄色预警情况下,龙岗镇鱼跳村部分地质灾害III级风险区域山体出现险情,龙岗镇人民政府组织危险区域内的群众转移,区规资局派遣专家组前往现场进行灾情处置。科目四:局地强降雨人员转移,模拟由于天目山镇告岭村东关自然村受持续性强降雨影响,天目山镇人民政府组织危险区域内的群众转移,对不配合转移的群众由民兵队伍进行强制转移。科目五:小流域山洪危险区人员转移,模拟昌化镇后葛村一带发生局地强降雨,有可能引发小流域山洪灾害,昌化镇人民政府组织危险区域内的群众转移。科目六:启动I级应急响应,模拟临安区受持续性强降雨影响,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区防指将应急响应升为I级,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进驻区防指值班并汇报防汛抢险工作情况。
杭州市防指办主任、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陈小旦肯定了此次演练结果,并作出相关点评:一是思想重视,体现了及时性。全市即将进入汛期,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开展防汛防台应急演练,十分必要、很有意义。二是配合默契,体现了统筹性。此次演练涉及的范围广,参与的力量多,参演队伍多层次,展示了良好的训练水准。三是重点突出,体现了针对性。此次演练科目涵盖紧急会商、决策指挥、应急响应等各方面工作,在突出的人员转移主线中,重点抓住行动不便的老人跟小孩,融入强制转移情况。四是新的方式,体现了有效性。“一响喇叭、二敲锣鼓、三鸣警报”、天地一体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微信实时画面传播等信息化手段,土办法和新方式相结合,充分体现务实、扎实的工作导向。五是规范操作,体现了战斗性。此次演练按照模拟+实战的方式进行,整个模拟过程严格对照应急预案,体现依法防汛、科学防汛。
他指出,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以高度的责任感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专业防汛救援力量的综合优势,根据职责分工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保障防汛防台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