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临安区地处浙西山区,辖5个街道、13个镇,270个行政村、36个社区,常住人口59.3万,地域面积3126.8平方公里,东西长100公里,地势起伏大,西北部山区海拔平均1500米,东南部平均数十米,有两个省级暴雨中心(清凉峰一带梅暴雨中心、天目山台风暴雨中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造成该区小流域山洪及地质灾害等险情灾情多发。临安区做好应急准备、风险防控、应急救援“三提升”,夯实辖区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与应急救援。
一是应急准备全面提升。机构改革后,该区构建了“1+4+X”应急管理体系,设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应急管理局。梳理完成包括防汛责任人清单、应急救援队伍清单、网格员、应急专家库等在内的相关资源和数据,不断健全完善了防汛责任体系。备灾资源方面,除强化区级层面物资储备,已增配卫星电话143台;排水泵233台、应急发电机161台、移动式升降照明灯组21套;镇街层面负责按省防指文件落实镇级防汛物资标配和村级防汛物资标配已全部到位。同时,今年在全区推进50个避灾安置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其中省级33个、杭州市级17个。该区也正在落实6套天地一体应急装备,增配移动式应急指挥车1辆,覆盖主城区5个街道和板桥镇,其余5套装备分别部署在太湖源镇、天目山镇、昌化镇、龙岗镇、岛石镇。
二是风险防控全面提升。2018年,该区投入资金1700余万元,完成了区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硬件建设,2019年,整体移交区应急管理局后进行了提升改造,目前气象、水利、规资、交通、城管等10个部门的雨情、水情、山洪灾害、地质灾害、车辆道路等专网信息和近1万个视频监控已接入指挥平台,实现灾害风险数据及动态风险监测数据的初步集成。风险调查方面,目前该区已基本完成岛石、龙岗、清凉峰、天目山、太湖源等镇地质灾害精细化风险评估,今年区政府将在全区推广,落实分色预警。山洪灾害能力提升正在推进,目前已完成12个镇街的外业调查。各职能部门本轮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43处,山洪灾害重点村落243个,C、D级危旧房通过鉴定172户,隐患问题正在整改。同时,该区还将新增30个山洪地质灾害和森林防火区域高位监控并接入区应急指挥中心。气象预警方面,预计投入3000余万元,在2019年岛石、龙岗、清凉峰新建40个行政村自动气象站以及10套北斗卫星通讯站建设的基础上,2020年在全区继续增建113套行政村自动气象站,实现行政村气象监测基本全覆盖,并在全区高风险的山区或移动信号差的地方选取20套自动气象站配备北斗卫星通讯系统。为强化临安西部关键节点的气象监测,今年将建设占地约40亩的临安西部综合气象探测基地和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小型天气雷达,在提高临安地面气象监测与预警能力的同时,有效弥补区域局部垂直探测盲区,提高区域联防能力,实现对该区范围内局地强对流天气进行高分辨率、高精度地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与杭州X波段雷达组网观测,为防洪抢险、抗旱救灾和减少气象灾害损失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应急救援全面提升。积极统筹协调专业应急队伍、社会民间救援队伍、群众和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及时开展各类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处置工作。以北斗、狼行、民安、户外四支社会救援力量为基础,组建森林灭火连、地质灾害救援排、防震减灾救援排,共整组基干民兵140人。选取了20个重点预案,形成了实操手册,细化防汛防台等预案的操作流程,所有镇街制定紧急情况下人员转移方案;创新应急演练模式,设计多个演练场景,同步利用卫星传导、高空鹰眼、远程直播、卫星电话等科技手段,结合“喇叭、铜锣、手摇报警器”等预警工具,采用“模拟+实战+突击”形式,先后开展了防雪抗冻、疫情防控、防汛防台演练,提升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