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引导保险机构等第三方社会组织参与安全管理服务是近年来全国范围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鄞州坚持全域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一项创新探索。从2016年开始,鄞州区抢抓宁波市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先后选择经济开发区、潘火街道、东吴镇等地为试点,积极开展以安全生产“保险+服务+科技”为特点的新版安全生产责任险工作,着力打造“安全保险全产业链”,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填补现有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空白,让政府、企业、保险公司、专业机构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形成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良性运转模式,相关成效逐步显现并呈现“三大良好趋势”。
一是工作成效“加速度”提升。四年来,根据全域治理“全面深化多领域协同治理”的要求,鄞州区安责险工作不断在服务机构专业性、投保可持续性、企业自主选择权、安全服务质量检测、信息化保障、多险种融合等各方面持续优化升级,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保险搭台、专业服务”的风险保障与安全服务工作格局,有效提升承保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为区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打好基础。以试点单位经济开发区为例,三年来安责险运行情况呈现“四升三降”状况:一是在政府财政补贴比例逐年下降(2017年60%、2018年40%、2019年20%)的情况下,承保企业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113家、2018年114家、2019年135家);二是在社会化服务费用占保费比例(2017年占20%、2018年占25%、2019年占30%)和保险公司进企业服务场次(2017年322家次、2018年417次、2019年495家次)逐年上升的情况下,试点区域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逐年下降(2017年3120个、2018年2561个、2019年1988个)。三是在保障金额逐年上升(2017年18.65亿元、2018年22.71亿元、2019年28.18亿元)的情况下,试点区域工伤事故报案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17年98起、2018年83起、2019年36起)。同时,保险公司也于去年成功实现盈利,投保、续保工作进入良性循环通道。
二是服务内容“增值式”延展。将安全服务作为“敲门砖”,保险保障作为“定心丸”,科技支撑作为“助力器”。保险公司以公开招标形式筛选资质信誉较好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为承保企业开展相应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今年疫情期间,保险公司在为承担企业提供全套复工复产安全“体检”与疫情防范技术支持的同时,针对企业现阶段无法开展集中线下培训等困难,依托安责险配套开发的“安全管家”系统,远程为企业提供安全风险警示教育、安全生产标准规范与事故应急举措等教育培训服务,并免费提供网上医疗咨询、线上专家安全复工直播公开课等特殊时期增值服务。为减轻企业成本负担助力发展,疫情期间还进一步简化安责险投保手续,支持在线投保,开通绿色理赔通道,为已参保企业免费延长15天保险期限,允许企业分期或缓交保费,并从企业复工起无偿为其扩展保险责任范围,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导致的人身伤害进行赔付。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贸易信用险、保证保险等融资产品功能,为参保企业提供优质融资服务,先后帮助宁波科森净化器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成功缓解“输血”,总计融资超过2000万。
三是覆盖范围“多元化”拓宽。为积极打造“安全保险全产业链”,我们在重点推动经济开发区试点的基础上,又先后以小微企业为重点在潘火街道、以“安全生产企业互助会”为载体在东吴镇等地先后开展个性化试点,积极探索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多样化可行模式,目前全区已有402家一般工贸企业投保安责险。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各专业安委会作用,将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与社会化服务融合做法推广到更多重点行业(领域)。如安责险目前已在全区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三大高危行业42家企业实现全覆盖。区市场监管、住建部门联合在全区推广电梯安全综合保险,让保险公司全程参与电梯综合管理,有效提升辖区电梯安全管理整体水平。区应急管理局投入18.9万元为263家避灾安置场所购买“定制版”商业保险,兼具财产险、人员伤亡救助险和社会化服务性质,在汛期来临前为辖区避灾安置场所增添一道“保障线”。依托城镇房屋“保险+服务”服务模式,对城乡危房等相关重点监管对象强化“人财物”安全保障与多级巡检。除此之外,“保险+服务”做法还在农业船舶、起重机械、建筑工程、“两客一危”车辆等诸多领域投入应用,不断创新保险服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