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自5月29日入梅以来共出现八轮集中降水天气过程,降雨量较常年异常偏多。据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监测数据显示,5月29日至7月9日,全县面雨量1127.5毫米,比历史梅雨期雨量偏多138.4%,降水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县90%山塘水库出现溢流,5大河流中4条出现超保超警水位。截至7月12日,合计受灾人口 11.3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75亿元。面对严峻防汛形势,县防指严阵以待、提前部署、主动迎战,累计转移群众1562人,消除安全隐患1550处,避免各类经济损失达8350万元。
一、强化部署,全面压实防汛责任。一是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强降雨期间坐镇指挥部研判会商,带队深入一线检查指导防汛工作。县防指成员单位和属地各乡镇下沉一线指导抗洪抢险工作,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统筹部署。汛期前及时召开全县防汛防台抗旱和防灾减灾工作会议,层层签订责任书,强化防范举措。进入汛期以来多次召开全县防汛工作调度视频部署会,对强降雨防范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全力做好抗洪抢险工作。三科学防御。县防指根据防汛形势及时发出《关于切实做好梅雨期防御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当前强降雨防范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新一轮强降雨防范工作的通知》等各类通知9份,压紧压实乡镇部门责任,督促各类防汛责任人到岗到位,严格落实24小时领导带班制度,加密巡查监测,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县防指累计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3次,各乡镇部门按照预案要求启动相应响应,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防汛抗灾工作。
二、未雨绸缪,落实各项备汛措施。一是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县防指办牵头开展防汛备汛安全专项检查5次,下发问题隐患交办单29份,督促限期完成整改,实现县乡村三级防汛防台应急预案修订率100%,基层防汛防台责任人更新率100%,全县266个行政村(社区)防汛防台形势图更新率和上墙率100%。二是推进避灾场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对目前我县符合布局规划、已完成规范化提升的92处避灾安置场所,督促做好启用规范管理,确保受灾转移群众基本生活100%有保障,今年计划再完成20处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三是强化应急资源保障。统筹全县专业半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9支578人,社会救援队伍2支65人,提前举行抢险救灾技能培训。对全县翻斗车、救生衣、铁锹等防汛物资开展大排查,新增卫星电话、排水泵、应急发电机等56个,与供应商签定应急物资保障协议,保障15个乡镇及重点村落重点物资全覆盖。四是同步推进自然灾害人员转移精准管控基础信息排查和“浙江安全码”赋码应用工作。为确保精密管控,县防指办牵头水利、资源规划、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和属地各乡镇排查录入小流域山洪转移人员19931人,地质灾害转移人员734人,危房转移人员60人,农家乐转移人员28户,完成赋码20753人,赋码率100%。
三、精准研判,做好科学调度指挥。一是严密监测,及时预警。应急、水利、气象、资源规划等防指成员单位在梅汛期间累计研判会商25次,实时监测雨情、水情、汛情,及时出布预警信息。县防指办(县应急管理局)累计发布综合预警信息15条,有针对性地指导乡镇部门落实防御措施,逐一提醒降雨强度较大乡镇注意防范;气象部门积极主动与省市、上游台站联合会商,研判分析40余次,累计发布气象预警信号60次;水利部门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动态监测水库河网水情汛情,利用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向各级防汛责任人发布预警消息42870条。二是强化巡查,迅速转移。县防指成员单位和属地各乡镇靠前指挥,及时强调部署防汛工作,组织开展隐患排查,迅速转移危险区群众,指导抢险排险。如林山乡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紧急转移危险地带人员210人;桐村镇主要领导组织镇村干部出动救援,成功转移裴源村红坑自然村46名被困人员;池淮镇玉坑村10多名党员干部在党支部书记带领下紧急转移6户村民,有效避免“应转未转”造成人员伤亡发生。三是水库调蓄,防洪减灾。入梅以来全县111座水库(山塘)共拦蓄水量9009万立方米,按照“多调少泄控汛限”原则,对齐溪水库进行40次调度,截至7月9日20时累计预泄水量12088万立方米,充分发挥水库防洪、削峰、错峰作用,降低水库下游河道洪峰水位和洪峰流量,减免了下游集镇受淹和沿河两岸被洪水冲刷的损失。
四、协同配合,凝聚防汛合力共识。面对多轮强降雨的袭击,县防指各成员单位和属地各乡镇按照职责分工迅速行动,协同配合,共同投入抗洪抢险救灾各项工作。一是县应急管理局积极统筹面上应急救援工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6·30”山体滑坡现场指挥救援工作,协调处置工业园区变电所受淹、村民被洪水围困等多起突发事件,各班子成员带队赴各乡镇和受灾企业检查指导,如协助合成材料、三彩漆业等企业及时处置雨水倒灌生产车间问题,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针对齐溪水库泄洪,派出自然灾害救援大队沿马金溪巡查,沿途劝退洗衣、钓鱼捕鱼、观洪等亲水人员750余名。二是县水利局及时启动水旱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成立四个工作组,全力保障各项防御工作开展,派出抢险指导技术人员处置音坑牛坞水库、池淮横塘坞山塘异常,调拨大功率水泵、编织袋等物资支援县城花园小区、翡翠苑、高知楼等地下空间排涝工作。三是县资源规划局派出技术指导组分赴各地质灾害险情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范区逐一排查,根据地灾智防APP的预警信息,指导红色等级风险防范区威胁人员的转移。四是县住建局开展在建工程汛情安全检查,指导各单位完善排水系统和汛后复工工作。加强城市西渠、施工工地等重要部位巡查排查,及时调度闸门、橡皮坝。五是公安部门迅速出动,在重点区域、积水路段疏导交通。六是县交通运输局调动抢险人员、抢险机械、运输车辆和巡查车等抢险力量冒雨排除道路险情,恢复道路交通。七是县传媒集团向社会实时滚动发布水雨情信息、实时报道抗灾救灾工作,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八是供电、通信、广电等单位全力抢修受损中断线路。九是各乡镇(芹阳办)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布署、带队检查、及时转移群众、组织抢险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等。如林山乡组织全体乡干部下沉一线组织救灾工作,对受灾严重的农户进行慰问,齐心协力做好洪水过后道路清理、受淹民房淤泥清洁、灾后重建、卫生防疫等工作;华埠镇组织力量做好华埠老城区进水抢险救援准备;音坑乡第一时间查看受灾情况,联合各业务线至农户家现场研判受灾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中村乡对全乡CD级危房进行排查,发动乡村干部、一长三员清理塌方、公路泥石等区域;城西社区对辖区内地质灾害点、危旧房进行巡查,时刻观测桃坑溪水位上涨情况。
五、攻坚克难,积极开展抗灾自救。一是迅速开展灾后自救。全县上下开展积极组织开展道路清障、低洼排涝、电力恢复、农林生产等灾后生产生活自救。如县应急管理局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帮助城区受涝点、林山华埠等受灾点做好灾后自救;县卫健局分两组向受灾严重的芹阳、林山等乡镇(办事处)调运消杀用品,对受灾地区的环境消杀;县交通运输局组织人员和机械对此次受灾较为严重的城底线、溪林线、三姜线等线路进行突击抢修;华埠镇、芹阳办、林山乡、池淮镇、村头镇等乡镇积极组织各联村领导、干部、应急小分队深入一线,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巾帼服务队的作用,科学指导做好抗灾自救。二是加大巡查巡防力度。秉持“防次生、防新增”理念,县资规局组织专家组巡检各受灾区域,综合分析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风险,县交通运输局、水利局、住建局等单位对路基垮塌、水利设施损毁、窨井破损等可能引发二次灾害问题及时设置警示牌、警戒线。各乡镇(办事处)加大村(社)巡河员、网格员等基层人员对水库山塘、小流域村、地质灾害点巡查检查力度和密度,对85个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实时动态监测。三是做好暖心帮扶举措。坚持“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县乡村干部紧密连心、奋勇联行,确保抗洪救灾“联村组团服务在一线、联格两委冲锋在一线、联户党员战斗在一线”。针对贫困群众、低收入农户、危旧房户等启动急难型临时救助,结合“扶贫结亲”行动,对因灾造成家庭临时性困难对象落实“先救助、后审批”,对困难群众开展物质慰问精神安抚。如林山乡利平村以“幸福食堂”为载体,破解受灾群众家中渍水、淤泥倒灌造成无法就餐问题,该做法被浙江日报点赞。
在各乡镇部门、党员干部、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的努力下,开化县在应对梅汛期八轮强降雨的攻坚战中成效显著。目前仍未出梅,县防指办将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严格落实各项防汛措施,尽最大力量确保安全度汛。同时,继续同步做好灾情核查、卫生防疫、灾后重建、资金争取等工作,尽快恢复受灾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