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947/2020-1539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2020年防汛防台抗旱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0-07-24 09:05 来源:防汛抗旱处 浏览次数:

7月20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2020年防汛防台抗旱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历时50天的梅雨期已经过去,浙江:

• 连续遭遇九轮强降雨过程;

• 新安江水库水位创历史最高水位,建库以来第一次开9孔泄洪;• 省防指首次启动钱塘江流域防汛Ⅰ级应急响应。

截至7月18日,杭州、绍兴、衢州、丽水等4个市17个县(市、区)受灾较重,据初步统计,共有41.01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5万公顷,倒损房屋3100余间,直接经济损失38.4亿元。全省因灾死亡3人。

雨防御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立足于早,准备充分

去年“利奇马”台风影响过后,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防汛防台工作“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的要求,省防指开展复盘调研,着力补齐短板,积极构建“六个一”防汛防台工作体系;入汛前即部署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先后2次向11个市下发督办通知单,督促落实整改工作;同时强化顶层设计,从预案修编、规则制定、政策举措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防汛防台工作机制。

科学防控,有效应对

主要聚焦精准抓防控。在精准研判上,省防指每日组织气象、水利、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加强会商研判,强化点对点精准指导,特别是针对研判结果下发风险提示单,督促有关地区落实防控措施。在精准管控上,在新安江大流量泄洪的情况下,突出抓好沿江两岸人员转移工作,并根据风险变化实施扩面转移,累计转移60617人。同时密切关注苕溪、钱塘江、杭嘉湖地区汛情,及时组织水利部门做好工程调度。在精准救援上,省防指统筹指挥协调建德、桐庐、富阳等地救援力量进入临战状态,提前预置各类救援力量11032人,同时调拨防汛物资和救灾物资等34万余件支援建德、桐庐、富阳等地,全部在3小时内运达现场。在今年梅雨防御中,省防指还充分发挥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平台作用,利用综合风险五色图、队伍物资管理和调度功能以及人员转移“安全码”,助力精准防控。

统一指挥、密切协同

省防指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督查指导作用,落实防指“一个口子”统一指挥机制,压实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先后派出7个工作组,赴杭州、湖州、嘉兴等地指导防汛救灾工作;各部门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履职。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累计发布气象预警3975次;水利部门全天候监测预报预警,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强化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应急管理部门切实承担省防办日常工作,加强综合预警、风险研判和管控,扎实做好救援力量、应急物资统筹协调工作;自然资源部门聚焦地质灾害风险区组织巡查排查,下沉一线指导协助地方成功避让地质灾害多起;建设部门加强对受灾区域的基础设施和房屋安全评估,并及时有效处置。公安、交通运输、卫生健康、宣传、粮食物资、电力、通信等其他防指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军区、武警总队、预备役师官兵、消防救援队伍发挥突击队作用,累计投入5000余人,积极参与转移人员、疏通道路、加固堤坝等抢险救援工作。

基层发力、筑牢防线

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闻汛而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第一时间下沉一线,到联系县、乡镇指导防汛工作;严格落实“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到人”的工作责任制,基层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发动群众开展险情排查、灾情处置。

工程治理,彰显成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城乡危旧房改造等工程项目,防汛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本次洪水严重影响的建德、桐庐、兰溪等地的工程都经受住了考验,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出梅后浙江将进入台风多发期。下一步浙江将继续以“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为目标,全力迎战台汛。

做好出梅后的防汛救灾工作  全力打赢太湖流域防汛防洪硬仗。受强降雨影响,太湖水位持续上涨,已超过4.65米的保证水位。太湖流域防汛是浙江继新安江流域防汛之后的又一场硬仗,防汛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抓好长时间高水位浸泡风险管控。加强钱塘江流域、苕溪流域等长时间高水位运行堤防的巡查排摸,及时发现和处置隐患。

严防局地强对流天气引发次生灾害。出梅后强对流天气增多,局地强降雨极易引发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切实抓好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防御。

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在保证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坚持蓄泄并举,科学调度雨水资源,加强塘堰水库蓄水,积极主动做好抗旱准备。

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做好灾情核查评估工作。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开展灾情核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灾情数据的核定工作。

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分层分类做好受灾群众救助工作,落实补助资金,强化倒损房恢复重建,年底前确保所有受灾群众都有安全住所。

抓紧修复基础设施。按照灾后3日内基本恢复通讯、通电、通路的要求,指导各地及时抢修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同步有序开展防疫、消杀、清淤等工作,确保群众身体健康。

全面复盘总结梅雨应对工作  进一步完善防汛防台工作机制。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汛防台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汛防台工作机制,提升运行效能。

迭代完善自然灾害科学防控和应急救援数字化平台。在梅汛期数字化应用的基础上,强化线上线下磨合和实战应用,发挥综合预警“五色图”作用,推进人员转移“安全码”应用全覆盖,加快“浙江应急”浙政钉应用,构建数字化防汛应急体系。

持续提升科学防控能力。以智慧管控为手段,持续完善“六个一”工作体系,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推进防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科学防控能力。

做好迎战台风的各项准备工作  认真细致排查隐患。督促各地对风险隐患再排查、再整改,特别是加快推进梅雨期以来水毁设施的修复。

全力做好应急准备。细化防台风预案,强化演练,突出针对性、操作性;进一步建强消防救援“国家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备齐备足物资装备,加快推进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

大力提升群防群治能力。加强防汛防台科普宣传和专业培训,特别要加强重大灾害、超强台风的警示教育,引导群众强化风险意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发布会现场,省防指办常务副主任、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赵孟进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浙江经视记者:当前我省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和防汛救灾物资方面的现状如何?在今年的防汛救灾过程当中,特别是在钱塘江流域防汛1级响应期间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赵孟进:谢谢记者的提问。省应急管理厅是2018年12月25日挂牌成立的。成立以来,省应急管理厅对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物资的管理这块工作十分重视。

在应急救援方面,全省现有各类救援力量7万多人,主要分四种类型:一是消防救援队伍;二是专业救援队伍;三是社会救援力量;四是省军区、省武警总队预备役师的官兵和民兵预备役突击力量。同时我们也在大力推进航空救援体系建设。浙江省是全国的试点省份,我们按照东、南、西、北、中正在布局全省航空的应急救援力量,统筹8架直升飞机来进行常态化的防汛备勤,这个将形成全省半径100公里45分钟的响应圈。

在应急物资管理方面,一是按照防指统筹管理、分级分部门储备物资储备的原则来实现统筹协调,对物资储备提出了标准、明确了要求;二是搭建了物资管理的综合平台,实时掌握物资在哪里,有多少数量,是什么规格,从而可以迅速地进行配送。目前全省已接入到这个平台里的有3700多个储备点,1600余万件物资,总的价值大概是9.24亿;三是落实基层的重要防汛物资配备。去年“利奇马”台风期间,部分地区出现断电、断水、断路、断通讯的极端状况,外面对它信息的掌握不足,对及时进行救援造成了困难。去年复盘后,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在灾害多发易发的地区配置了卫星电话、应急发电机和排水泵三大件,目前配置比例完成约85%以上,剩余的要在今年台汛之前全部配置到位。

今年入汛以来,特别是在钱塘江流域的防御中,应急管理厅按照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要求,一是统筹协调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备战备勤。协调沿线所在地,建德、桐庐、富阳协调指挥力量进入临战状态;二是提前预置救援力量,根据汛情,提前向新安江沿线预置各类救援力量11032人;三是统筹做好物资调拨,采取调拨省级的储备物资和启动紧急采购的方式,调拨34万余件的物资支援建德、桐庐、富阳等地。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天目新闻记者:浙江的数字信息技术较为发达,请问省防指在自然灾害防范防治中如何利用好信息化、数字化手段?

赵孟进: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正如你所说,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数字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省域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自然灾害领域方面也是如此。所以今年省政府确定,要打造建设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平台,并把这个平台作为今年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标志性新项目对待,这也是推进我省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今年以来,省防指统筹协调自然资源、水利、建设、气象等单位,围绕“整体智治”要求,聚焦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平原排涝四大领域,突出实战导向,建设数据共享、应用协同、场景可视、精准管控、指挥高效的数字化平台。该平台目前已经上线,在这一次的梅汛工作中也做了一些初步的应用。

平台应用从目标上来讲,总体上就是围绕实现“四个精准”。

第一个精准就是风险的识别精准。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风险的等级是多少,这就要求做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构建覆盖主要灾种的专题数据库。在各个部门的支持下,平台目前已经接入了16个涉灾部门的6200多万条的数据;第二是要进行风险的综合研判。通过构建模型,对各类灾害的基础信息和预警预报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形成静态和动态的风险“五色图”,用于综合研判;第三是要及时预警。在综合风险研判的基础之上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科学指导相关地区和部门有针对性的做好防御措施。

第二个精准就是实现风险的精准管控。知道风险以后怎么去管控?这就要求我们做到风险的闭环管理,在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之上,生成重要的风险提示单,指导各地有针对性的落实管控措施,实现风险的闭环;第二是要做到管控能力的动态评估。要建立风险管控的指标体系和管控力指数动态发布机制,综合评价各地风险防控的能力,以此来达到持续推动各地落实防汛防台各项重点工作的目的;第三是人员转移的精准管控。自然灾害防御当中,最重要、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生命至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所以该平台也是学习借鉴了这次防疫工作中的“健康码”经验,推出了浙江安全码。从今年6月开始,省防指就组织各地对人员转移的基础信息进行排摸,目前已经对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区、小流域山洪的高风险区、危旧房的人员以及海上养殖人员这四类人员共计53万余人全部进行赋码。再加上已经进行实名制管理的,比如建设部门管理的建筑工地和农业农村厅管理的海上渔船的200多万从业人员,总计300余万的人员,在今后的防汛防台工作当中,都要纳入到数字化的服务管理机制里面,根据整体的风险等级和状况来实施人员的转移,真正做到“应转尽转、不漏一人”。

第三个精准是实现应急的精准救援。根据灾情和突发事件,平台可以快速匹配需要什么样的专家、需要什么样的队伍、需要什么样的物资装备,从而自动生成应急救援方案,作为指挥部的决策建议,使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第四个精准是实现救灾的精准恢复。通过平台,能够实时了解掌握电力、通讯、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的损毁情况,及时进行调度抢修,力争在灾情过去以后两天之内完成环境的清理恢复,三天内恢复电力、通讯、供水,五天内主要道路恢复通车。

总体上来讲,我们这个平台就是想要努力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精准。下一步,我们将不断迭代完善平台,在迎战台风中经受实战的考验,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将把平台的功能拓展到森林防灭火、地震灾害、气象灾害等领域,更好地在自然灾害防御中起到精密智控的作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