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华市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凸显,防汛形势愈加严峻。为进一步强化防汛工作智控手段,提升智治水平,金华市自2018年起探索创建“金华防汛大脑”数字化平台,集成防汛防台监测预警预报、致灾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启动、抢险救灾调度等多环节功能,大数据平台、PC电脑端与移动端(浙政钉、微信小程序)三屏同步互动,串联市-县-乡-村-网格员五级,并联市级各部门,推动防汛防台工作全过程精密智控。该系统在2019年梅汛期和超强台风“利奇马”防御以及2020年梅汛期强降雨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辅助决策作用,特别是针对小流域山洪灾害可提前1-3小时预警,实现“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精准化”致灾风险评估、“智能化”应急响应启动、“可视化”抢险救援指挥,为该市实现人员因灾零伤亡作出贡献。
一是监测预报预警“精细化”。“金华防汛大脑”通过打破“信息孤岛”,将原本由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建设等部门各自监测的对象有机融合,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1+1>2”,从而精准监测全市降雨、江河水位、水库水情、泄洪流量、城镇易涝点、山洪易发区、地质灾害风险区、交通路网、重要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情况,集成防汛相关数据3亿多条;该系统还提供国内外权威气象机构不同预见期的未来降雨预报预测趋势分析,将降雨预报颗粒度细化到全市各小流域、147个乡镇、29座大中型水库,为山洪防御、水库精细化调度提供支撑。协同基层治理四平台、水利工程标准化平台等系统,动态跟踪全科网格员、水库巡查员巡查情况;运用移动运营商人口大数据,动态监控危险区域实时人口数量及流动情况。小流域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成灾快、致灾重”的特点,一直是该市防御的重点和难点,利用“金华防汛大脑”可将预警时间提前1-3小时,为实施人员转移争取更多时间,特别是2019年梅雨和“7.16”局地暴雨、“利奇马”台风以及今年七轮梅雨期间,因提前预警提前转移避免60多起可能的人员伤亡。
二是致灾风险评估“精准化”。“金华防汛大脑”建立致灾风险评估算法,细分未来降雨、干流洪水、城区内涝、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台风风险六大场景,构建高、中、低“三级”风险评估体系,依据防汛监测预报预警数据信息,实时分析金华江和兰江干流洪水、1292个重要山洪村落、1507处地质灾害风险区、57个城镇易涝区域、台风灾害风险等级,并绘制各类灾害综合风险态势分布图。根据各地风险类别、等级和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分布及流动情况,及时生成并推送防御风险提示单,助力各地明确防御工作的重点及应立即采取的相应措施,同时为指挥部开展防汛会商研判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支撑,有效提高研判效率和决策精准度。今年梅雨期间,“金华防汛大脑”精确评估出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等中、高风险危险区域提醒20余次涉及县区域150余个,协助市防指开展会商研判26次,连线县(市、区)80余次,推送防御提示单28份。
三是应急响应联动“智能化”。以往应急响应启动建议是由专家组在比对分析监测数据和应急响应启动指标后向指挥部提出的,因人为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延时弊端。“金华防汛大脑”提前录入《金华市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根据Ⅰ~Ⅳ级响应启动条件如降雨量、江河水位、台风路径、险情等级等指标,智能分析比对监测数据和未来趋势,一旦达到启动条件,立即向指挥部专家发出相应应急响应级别的启动提示。同时,在指挥部正式发出响应启动指令后,“金华防汛大脑”可实时掌握县级应急响应的启动和终止状况,按照工作机制自动向相关地区、部门和各类防汛防台责任人发送任务通知并动态跟踪落实情况,确保市县乡村步调一致、部门之间联动协同。今年梅雨期间,“金华防汛大脑”向市本级自动发出IV级应急响应启动提示5次,县(市、区)级29次。
四是抢险救援指挥“可视化”。以往发生较大险灾情时,防指部难以第一时间获取现场画面,灾情信息需以纸质、电话等形式经多层级传递上报,直观性不强、时效性不高,且精准有效的抢险救援方案需待专家赶至出险现场具体察看后才能拟定,易延误最佳时机。“金华防汛大脑”通过浙政钉和手机APP搭建视频会议传输通道,具备指挥大屏与手机终端之间的视频、语音互动“可视化”联通功能,在防汛指挥室内就可实时掌握一线险灾情与直达末端的远程指挥调度。同时,在抢险方案制定环节,“金华防汛大脑”联通“灾情上报系统”,获取灾区电力、通信、交通等设施损坏,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结合前期存储的受灾区域避灾点、抢险物资和抢险队伍信息,开展抢险方案辅助分析,并在指挥大屏上全面投放灾情类型、受灾损失情况、抢险物资和队伍的类型及数量、最近避灾点位置及容量、自动规划出的避灾转移路径等重要信息,以便指挥中心科学快速下达抢险救援指令,提高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