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上级统一决策部署,海盐县场外核应急工作随机构改革发生重大变化。作为有别于全省绝大多数地区的一项重点、特色工作,我县自觉克服各种困难,突出整合、磨合、融合,理顺职责任务,确保履职尽责到位。
一、聚焦“整合”,完成职责转隶。一是根据海盐县机构改革方案,我县对核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行调整,2019年3月将核电事故场外核应急工作职责划转至县应急管理局,主要职责是组织编制核电事故场外应急专项预案和演练,健全核电事故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组织指导协调核电事故场外应急救援等工作。二是县应急管理局与县核电产业发展服务局(原县核应急办)两家单位密切协作,做好相关职能、资产和财务交接办理工作,确保工作不断档。并根据机构改革后“三定”规定,厘清双方边界职责,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核应急防灾减灾合作长效机制,共同推动海盐核应急事业新发展。三是加强与省核应急办、秦山核电公司的沟通交流,业务协同配合,打通上下、政企之间的双向渠道。先后组织人员赴福建福清、江苏连云港等地,观摩核应急演习,交流业务工作,使之尽快熟悉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借鉴学习同行先进经验做法。
二、加快“磨合”,强化体系建设。根据机构改革后的新形势、新要求,调整更新县核应急委及成员单位名单并经县政府于2019年底印发公布,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协助省核应急办修编完成秦山核电基地场外应急预案,调整划定烟羽应急计划区;承办全省核应急干部培训班,来自省、县核应急委各成员单位联络员近60人来盐参训;海盐县核应急指挥中心与浙江省核应急指挥中心、秦山核电基地三方共同实施,成功举行“秦山-2019”浙江核应急联合演习,我县核应急委领导、有关工作行动组、部门和镇(街道)共计近150人全程参演。
三、促进“融合”,做实能力保障。一是县核应急指挥中心借助利用县应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于2018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硬件设备投资约250万元。作为省核应急前沿指挥所,由指挥中心、控制室、通信室、会议室、办公室、休息室等组成,总建筑面积为1161m2,其中指挥中心面积为158m2。完成核应急专网的迁建,实现了与省核应急指挥中心的实时连通。并开展不定期上下联调使用。二是作为核应急骨干道路之一的武袁公路,于2019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总投资约14.9亿元,总长21.2公里,采用一级公路标准设计,“三纵三横”区内道路网络基本形成,骨架网络更加完善,有效缓解了核应急通道的疏散压力。三是委托嘉通集团,建设完成杭浦高速养护工区洗消点,占地面积约1810m2,主要用于核应急车辆及人员洗消,并在“秦山-2019”浙江核应急联合演习顺利投入使用。四是投入22万元,添置储备核应急防护、辐射检测、通讯等一批物资装备。五是根据每年秦山核电公司的委托服务,县核应急办做好海上应急辐射监测、响应的专项演练。六是利用每年“5.12”防灾减灾日、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等契机,全县通过开展网上知识有奖问答、避灾演练、宣传资料发放等一系列活动,做好核应急常识宣传普及,提高社会公众对核应急的安全防护避灾水平。
下一步,我县将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深入开展县核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修编、洗消点新增选址、场内外核应急联动等工作,进一步全面提升核安全、核应急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