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浙江省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和优秀案例评选结果出炉,继成功入选浙江省观星台项目优秀应用后,温州市政府、浙江省应急管理厅报送的“智慧应急一张图”再创佳绩,获评2020年度“浙江省改革创新优秀实践案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决策部署,温州市大力推动应急管理智慧化建设,2020年4月温州市应急管理局建成运行浙江省首张城市综合安全风险地图——温州智慧应急一张图。该“图”涵盖了台风暴雨、山塘水库、洪涝灾害、地质灾害,以及生产经营、道路交通、海洋渔业船舶、城市燃气等诸多领域,初步形成了“空天地海一体化、部门数据一体化、二维三维一体化、预警决策一体化”的大数据库和应急管理数据中心。在去年防御正面袭击温州的台风“黑格比”战役中,市县两级主要领导和防指通过“一张图”实时感知台风袭击始末的风、雨、潮等动态信息,对重要承灾体和重点防御对象进行实时监测和可视化管控,充分展现“一图知全局、协同一体化”的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工作成效,为取得防汛防台胜利提供极其重要的技术支撑。温州智慧应急一张图建设成果得到多方充分认可,在参加2020年全省第三批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评选,获得第一名,成功入选省“观星台”优秀应用,向全省展示推广。
智慧应急一张图的创新做法主要有:
(一)在线数据全程感知,一图统揽风险全局。一是多源风险汇聚。着眼于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格局,整合全市各级、各部门风险源和减灾救灾信息资源,汇聚多源风险数据,相互交叉印证,建立应急综合时空的科学精准大数据库。二是救灾资源整合。通过对接应急、粮食、消防、公安、卫健、交通、民政等应急资源储备和管理部门,完成了包括应急专家、应急队伍、应急物资、救援装备等200余类减灾救灾资源的数据汇聚。三是形成“态势感知”。结合历史自然灾害资料,研究建立算法模型和影响因子,打造三维立体预测预警系统,对各重点领域的实时物联数据、报警预警信息、风险呈现态势进行智慧感知,为应急管理日常监管、预测预警异常情况、抢险救援处置全程、灾后全面评估评价等提供及时、精准和高效的感知信息。
(二)安全风险全域呈现,一图辅助智慧管控。一是辨识评估分级。通过对危化企业、规上工贸企业、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及人员密集场所(学校和养老院)等5类试点领域7100多处重点风险源的安全风险进行“红橙黄蓝”四色等级评定,并详细记录每一处风险源的基本信息、经营状态、风险等级、责任单位、责任人、生产设备清单、历史事故情况、风险治理等信息,结合物联监控感知实时状态等,建立风险画像清单,辅助安全风险精细化分级管控。二是融合指挥迅捷。通过融合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单兵图传、车载、4G执法仪、数字集群、北斗有源终端等应急设备实时动态位置信息及移动轨迹(集结、途中、到场),即时掌握真实、可靠救援进展。实现各类终端设备位置融合,紧密关联调度对象、受灾点、突发事件现场,实现市、县两级和基层单位可视化融合指挥调度系统与智慧应急“一张图”合二为一,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键可知全局”。各级指挥中心、救援队伍和救援现场可通过平台进行双向语音通信,实现突发事件在事发后30分钟内到达现场,实时视频传至指挥中心大屏,实现指挥调度上下联动、横向协同、扁平高效、快速接入。三是风险精准管控。系统深度融合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与智慧应急“一张图”平台,汇集安全风险态势、减灾救灾能力、安全监管执法、监测预警、值班值守、分析研判、智能预案、指挥调度等功能于综合指挥“一张屏(幕)”,实现安全风险事前预防、事发研判、事中救援、事后分析等不同阶段业务的全覆盖,横向跨部门跨领域协同,以及市县两级一体化共建共用的功能,以精准化的决策、指挥和救援,逐步构建与“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大统筹”需求相适应的智慧化、科学化应急管理和指挥救援体系。
(三)应急资源全域聚合,一图共享要素保障。一是市级统建,县级创新。以顶层设计、统筹整合为导向,打造市、县“六位一体”(标准一体化、平台一体化、数据一体化、应用一体化、硬件一体化、运维一体化)的“市级统建、县级创新”建设模式。二是数据融合,打破孤岛。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多部门参与,促进数据有效共享、应用最大化,共同制定智慧应急“一张图”的数据标准、数据更新机制等制度,保证数据线上、线下实时(或定期)更新,并统一到“一张图”上进行可视化管理,通过信息化倒逼应急管理基于“一张图”的政务管理改革。三是巧借智力,科技为先。积极探索与专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打造应急管理与安全产业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在“一张图”研发中,充分利用合作的资源,依托人才聚集优势,发挥技术力量作用,研发支撑“一张图”的各类分析计算模型,提升平台智能化分析研判能力。
据悉,下一步,智慧应急一张图将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启动以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数字化工程为重点的二期建设,进一步提升温州市防汛减灾、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数字化水平,通过“人防+机防+技防”的形式构建与“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需求相适应的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