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二轮“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要求,为深入强化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措施和力度,市应急管理局坚持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主线,聚焦生产安全事故“防大控量”“排险除患”“固基强本”总要求,通过开展强化行政执法、数字化风险防控、诚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共治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监督能力,着力提升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一是深入推进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诚信机制、安全承诺制度建设,制定出台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育方案,三年内培育注安师不少于300名。部署开展高温熔融金属作业和有限空间专项整治,在全市推广安全生产联盟、应急管理协会等行业自查自改模式机制,在重点企业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投保企业250家,依托海宁市安全生产云平台,实时在线审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情况,提升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水平。已累计完成1514家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创建标准化达标企业1229家。
二是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清单、风险清单、隐患整改清单,每周通报各镇(街道)工作进展情况,通过云平台全程跟踪隐患整改进度,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到位。2020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检查人员2.4万人次,检查企事业单位2.6万家次,排查一般隐患28391个,重大事故隐患961个,立案查处165起,停产停业55家,罚款223.22万元。
三是持续深化危险化学品综合整治。根据应急管理部新出台的《排查导则》,聘请嘉兴市危化专家库成员对全市17家危化企业、经营带储存企业进行安全检查服务工作,共发现安全隐患229条,均已完成整改闭环。开展医药化工企业整治,21家企业全部对照整治要求全部落实设计诊断、安全评价、标准化、管理力量配备、应急演练、特殊作业要求,对企业涉及“十个一律”问题全部进行整改,并建立了一企一档。在2018、2019年完成危化品使用企业整治620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漏补缺,2020年推动落实64家危化品使用企业开展整治。
四是深化“三场所两企业”安全整治。全面加强涉爆粉尘、有限空间、液氨制冷、喷涂作业和金属冶炼安全管理,102家企业完成对重点部位、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安全评价并确认。部署推动安全专家对全市“三场所两企业”进行回头看,确保重大事故隐患得到根治。部署开展高温熔融金属作业和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整治,开展全覆盖专项检查,并对相关作业企业负责人和安管员进行培训,持续规范高温熔融金属作业和有限空间作业管理。
五是持续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体系建设。按照全省安全风险管控和应急救援平台试点建设要求,升级完善海宁市安全生产云平台功能,通过一个平台实现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情况、政府监督检查情况、中介机构服务情况的全程在线管控,汇集企业、监管部门、中介机构各类信息形成全市安全生产大数据,为日常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已注册使用企业3665家,年产值500万以上企业基本实现全覆盖。依托云平台开展安全生产视频在线监控系统建设,重点在危化品生产、储存、使用企业、“三场所两企业”建立视频监控网络,2020年已完成1800余处企业高危场所在线联网,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六是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采取委托执法形式,赋予镇(街道)部分安全生产执法权,统筹市安全生产力量开展全员执法。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开展“最严执法季”活动,落实事故“发一查十”制度,全面运用“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市应急管理系统2017年至2020年执法量均列嘉兴第一;累计在各类媒体曝光167起典型案例,形成执法震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