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柯城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柯城区应急管理局精心谋篇布局,统筹规划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灾害预防和抢险救援演练工作,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健全跨部门应急协调体系。建应急行动协调机制,将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力量合理编组,明确救灾投入时机和方法,有序投入救援力量,推动走专业救援、协同救援的路子,防止打乱仗、乱打仗。一是理顺协调机制,明晰职责。区应急管理局会同柯城资规分局、区水利局、区林业局、区科技局、柯城区气象分局等有关部门,主动衔接沟通,相互支持配合,认真落实划转职责,细化工作分工和职责边界,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机制。二是建立健全相关应急预案。大部制改革两年以来,目前已经完成《柯城区防汛防台应急预案》、《柯城区森林防灭火应急预案》、《柯城地震应急救援预案》等专项预案的修编,并通过《柯城区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工作规则》、《柯城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工作指南》、《柯城区人民政府森林防灭火工作规则》、《柯城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规则》的修编;逐步完善指挥部工作流程,规范指挥部运作规程,并通过《柯城区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会商研判工作规程》,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自然灾害综合研判工作流程,对我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进行提前研判,提前部署,提前应对。2020年全年共计开展各类会商23次。2020年成功应对了“6.4”九华大侯泥石流、沟溪碗窑村小流域山洪、航埠镇城镇内涝、干旱和森林防火期,以及年底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调整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主动与区政法委联系,进一步明确了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工作内容纳入基层治理四个平台,通过防灾减灾的入网格,以后利于及早发现隐患、排除险情,保障安全。
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多方面开展各项工作,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做深做实全省百万员工大培训,危险性较高企业员工637人,高危行业企业1253人,通过培训提升了企业员工安全生产规范、安全风险辨识、自我防护等各方面能力;二是企业全面推行“班前3分钟”安全警示教育常态化行动,做到班组“五个讲清楚”(交接信息传达、安全交底、岗前确认、风险告知、安全分享)。使企业员工更深入了解安全管控、风险提示、安全准备,提升员工安全认知;三是加强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数字化监管,联网梳理+全区PK的多种方式推进企业特种作业人员领取作业安全码工作,共2566人申领安全码,持“码”上岗,借助三色(“红、蓝、灰”)二维码区分作业人员操作资格,提高辖区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四是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社会共治,制定出台危化、矿山、烟花爆竹、民爆物品、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承诺制度,高危行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完成自评工作,30人以上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40%完成自评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五是指导辖区企业开展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三级标准化,规范企业操作流程,降低安全风险,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六是提升企业应急救援和事故处置能力。推行应急大演练,督促各企业制定应急救援演练方案,日常开展应急救援演习,培训企业员工使用消防器具、了解消防救援方式等,通过常态化的演练,企业员工做到人人懂应急,人人会救援;七是强化企业安全基础、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确保生产,督促企业落实做好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和安环险扩面工作,目前全区危化企业实现安环险扩面全覆盖,制造业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建设任务完成率达103%。
三、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柯城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及“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制定双向考核机制。正向加分机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推动乡、镇(街道)、部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对工作突出的根据报送材料经审核年底考核给予正向加分。反向扣分机制,目的是进一步降低全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死亡率,进一步降低全区各类灾害伤亡人数,促进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我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对反向扣分实行上不封顶制,所有实际扣分情况列入各单位年底考核。提升区级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和建设。目前全区的救援力量主要是消防救援、人武民兵、红十字救援队、森林消防机降队、乡镇(街道)救援力量、安邦技术保障组成,总共救援人数约235人。区应急局下大力量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并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面对灾害频发的新形势,遇有较大突发事件仍需申请调用市级救援力量和省级救援团队协助处置。为此,柯城区应急局在打造专业人员为主体的“尖刀”救援队伍的同时,鼓励各乡镇街培养以义务救援人员为主体的“二线”救援队伍,使二者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并积极为救援人员意外保险做好服务对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