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数字化”防御网络 全面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发布日期:2021-06-11 16:14 来源:临安区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

临安地处杭州市西北部天目山区,是钱塘江支流分水江和太湖水系东苕溪的上游,地势西高东低,落差近1800米。区域内有大小河道157条3700余公里,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5座(在建1座),小型水库133座,山塘2700余座,有清凉峰、天目山两个省级暴雨中心,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我区小流域山洪及地质灾害频发。遭受过05年“9.3”昌化特大暴雨、12年“海葵”台风、15年“6.23”局地小流域山洪,19年“利奇马”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了一定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2005年,临安启动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工作。2007年,以昌化、龙岗两镇小流域为重点,推进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建设,历时2年,基本建成“组织健全、责任落实、预案实用、预警及时、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近年来,临安以“数字化”建设为主载体,扎实推进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建成集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确定、监测预警系统、群测群防体系等的一体化“智治”系统,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累计发送山洪预警短信56万余条,及时转移群众79417人,避免因灾伤亡105人。

一是开展基础数据调查,全面摸清防御底数。2014年和2016年,先后开展258个沿河自然村社会经济、涉水工程、历史山洪灾害等调查工作,摸清自然村位置分布、村落基本情况、历史灾害情况等,形成了受山洪灾害威胁的6855户26448人的房屋及户主信息名录,补充了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评估了重要村落防洪能力,划定了山洪灾害危险区,率定了“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雨量预警指标。2019年,按照“全面拉网、不留死角”的要求,针对“临河隐患”、“阻水隐患”、“工程隐患”、“地灾隐患”、“冲沟隐患”和“历史山洪”六项风险识别,摸排新增山洪灾害防御重点村落243个,累计摸排受山洪灾害影响重要村落501个,形成山洪灾害防治区一般村落和重要村落名录,制定了山洪灾害防御对象清单,夯实了防御基础。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天地空”监测网络。三年来,临安完成国家基本站标准化创建21个,专用站提升改造67座,水文站自动化测流设备安装4座,水文测站安全网关安装106个,44个测站实现通信双保障,重要监测点监测传输频次由原来15分/次升级为5分/次,累计完成投资1500余万元。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水雨情遥测点242个,实现全区河道、水库、重点山塘全覆盖。推进重要水利工程和河道干流主要断面视频监测系统建设,累计建成视频监测点179处,远程视频监视实现即时可视化,为防御决策指挥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撑。

三是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精准化监测预警。针对昌北溪、东关溪等小流域防御重点区域,根据流域地理空间数据、水文气象成果和断面测量成果数据,建立流域分析模型,分析流域时段雨量预警指标成果数据,进一步统筹流域上下游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建成水情数据管理中心,集成数据汇集、流通、共享、分发等各环节,并与数据资源局数据实现互联互通,接入气象遥测站点229个,总站数达到471个,站网平均密度6.6平方公里,确保水情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可靠。深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和预警APP建设,接入471座水文、气象站点实时数据,实现暴雨洪水信息自动采集、传输、存储、查询、分析和发布预警信息。完善镇、村行政责任人、水利员、村级山洪灾害预警员,山塘水库巡查员等防汛责任人信息5500余人,累计发送预警信息56万余条,实现了预警信息省-市-县-乡四级共享。

四是加强基层体系建设,实现“一张图”作战。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组、户五级责任制组织体系,编制完善区、镇(街道)、村三级防御预案,每年组织各类预案演练不少于1次,切实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开展行政村村级防汛防台形势图编制工作,实现了防汛防台预案、流程、责任人“一张图”。累计制作警示牌1391块,宣传栏537块,明白卡26629张,宣传品(宣传手册、宣传雨伞、宣传纸杯、宣传纸巾等)48.74万件,转移路线指示牌556块。镇(街道)、村均配备手摇报警器、喇叭、铜锣等简易预警设备,群测群防体系逐步完善,基层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提高。

临安区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总体要求,针对山洪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与短板,聚焦防灾减灾“数字化”改革,全面提升临安山洪灾害防御能力,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助力“城西科创新城 美丽幸福临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