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临安区把住“三道关”切实做好基层避灾安置场所标准化建设
发布日期:2021-09-18 15:37 来源:临安区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

村社作为城乡最基层的单元和细胞,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前沿阵地。村社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功能区设置划分不合理,物资储备不过关,基础设施、标志标牌及制度牌安装不到位等问题。区应急管理局组织工作人员下村社、走一线,以点带面,抓重点、除难点,为基层防灾减灾建设提供科学化指导服务。

一是细化功能分区,把好分区“规范关”。村社避灾场所多为村文化礼堂,其场地建造与避灾场所要求有所出入。为适应避灾场所建设要求,实现各功能区合理设置,工作人员对该村避灾场所进行功能分区细化,合理设置男女休息室、男女淋浴间、物资仓库、管理办公室等功能区。其中,男女休息室坚决杜绝用帘布、泡沫板遮挡的“软”隔离方式,采用墙板等“硬”隔离方式,实现分区规范化;物资仓库采用货架整齐摆放物资,划分区域安置,确保物资摆放合理有序,取用方便。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对避灾场所进行合理分区,实现避灾场所规范化建设,为人员转移安置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是丰富物资储备,抓牢物资“质量关”。原镇、村自行采购物资质量参差不齐且储备种类单一,数量较少,应急生活包所配物品种类不齐全,棉被、床垫等受潮严重。临安区应急管理局为重点村社列出物资储备指导清单,帮助完善救灾物资储备。通过应急管理局统一采购避灾物资,发放至各个镇街、村社,目前已完成应急生活包、防潮垫、行军床、应急手电筒等避灾物资储备,并且确保物资质量、数量到位。针对床垫、棉被受潮等情况,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检查、晾晒,实现物资的长效使用。丰富物资储备,保障了灾时的人员转移安置需要。

三是强化监督指导,把住场所“检验关”。针对村、社避灾安置场所基础设施、标志标牌及制度牌安装不到位问题,应急管理局组织人员力量,对村、社避灾场所进行指导,按照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带领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标志标牌和制度牌的安装,保证避灾场所各项基础设施落实到位。同时,不定期对各镇街、村社的物资、基础设施等进行检查督查,严格按照标准完成避灾安置场所的规范化建设,确保转移群众得到有效安置,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