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全力助推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显成效
发布日期:2022-10-11 11:54 来源:杭州市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

杭州市坚持结果导向,积极推进民生实事项目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通过拉高标杆、做精细节、闭环管理、拓展功能,形成“市区镇村”全覆盖避灾安置网络。

一是拉高标杆,按下“快进键”。在完成300个民生实事项目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基础上,科学筹划受灾群众安置和区域布局实际需求,以亚运场馆周边、频灾易灾及城镇人口聚集区域为中心,再推进43个大型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创新建设可容纳5000人以上示范化室外临时避灾安置场所18个;超额超标建设县(区)级标准化可容纳300人以上避灾安置中心25个。

二是做精细节,打造“新样板”。配套制定《避灾安置场所综合使用管理指南》,建立AB岗制度,强化灾时责任,充分落实场地清洁、设备检查、物资盘点、疫情防控、人员到位等各项措施。构建完整建设标准体系,结合功能区设定、物资配备、人均面积,明确不同级别需要储备的物资数量,将帐篷、净水器等省标选配项目提升为必备项。设立医疗急救室、专业救灾队伍驻扎专用室,县(区)级避灾安置中心人均有效避灾面积提高到3.3㎡。

三是闭环管理,建强“工作队”。发挥民生实事管理系统优势,坚持日抽查、周统计、月汇总,实时掌握各地建设进度。纳入“七张清单”重大安全生产问题清单个性化管控指标,“以考促工”增强持续建设能力。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全流程技术指导和建设评估,开展“星级避灾安置场所”评比,确保建设质量。同时,建立多层次监督体系,组织市人大专项监督,实时监督反馈落实;通过区县自查自纠和市级巡查相结合,每周开展2次督导检查,形成“区县、街道、村社”三级检查单,确保闭环到位。

四是拓展功能,形成“综合体”。拓展避灾安置场所“平灾转换”功能效用,联合相关部门把避灾安置场所建设成为集科普宣传的窗口、教育培训的课堂、文化娱乐的场地、应急物资的仓库、预警救援中心于一体的“综合体”,做到资源高效共享和效能最大限度发挥,促进全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在应对超强台风“梅花”期间,启用8个安置场所妥善安置转移群众63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