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断深化基层防汛防台标准化体系建设成果,进一步树牢底线思维、健全预案体系、完善监测预警、优化工程体系、强化应战准备和加强宣传教育,有效防范应对极端天气等灾害,切实提高基层防范应对台风洪涝灾害的应急保障能力。
一是完善监测预警,增强预警传播实效。各部门协同推进小流域山洪危险区和地质灾害风险区等区域的水雨情监测、声光电预警、X波段雷达等先进的监测预报设备建设,扩大监测覆盖面,弥补监测空白,以精准的监测预报预警提高防灾能力,减轻灾害损失。同时,加强临近期暴雨的预测预报,尤其加强短临暴雨的实时监测预测,做到精准预报降雨量、降雨区等预测值,以便精准防御。整合、归集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监测信息,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建设集约化、信息化、高效化的防汛监测预警体系,预警信息直达基层,直达危险区群众,提升预警的时效性和精准度。
二是优化工程体系,提升内涝防范能力。通过提升老旧管网(泵站)、增设排水管网、改造收水口及定期清淤疏浚等方式,加快低洼易涝点整治,不断完善城市排涝管网建设,打通“断头管”,消除积水点;全面开展地下空间排查,分类改造地下空间的配电设施、排涝泵站等重要设施,每个地下空间入口储备沙袋、挡水板等防淹物资,配置大型排涝车,加强专业排涝抢险队伍建设,优化排涝泵、大型排涝车等装备配置。在人员较为集中的地下空间和积水内涝风险较大区域的建设应急设施,如安装逃生路线标识、救生圈(衣)等安全设施,可供紧急使用。
三是强化应战准备,提升抢险救援保障。加强防汛防台专业队伍建设,整合消防、民兵、森林防火、保安、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力量,全面推进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救援力量加入全县应急救援体系。充实各类抢险救援物资装备,完善应急队伍管理和培训机制,针对洪涝灾害特点和抢险救援实际,组织应急演练、技能竞赛等,熟悉不同抢险环境,掌握抢险流程,磨炼抢险技能,不断提升抢险队伍的技战术和应变力。提升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完善场所管理制度、应急物资、生活设施等,提高场所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会风险意识。充分发挥各类媒介的作用,拓展宣传载体、丰富宣传形式,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社会面宣传,特别加强对低洼易涝区、山洪危险区、地质灾害风险区等区域内受影响群众的宣传,普及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防御知识,切实增强群众防范风险的警觉性,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应急避险减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推动防汛防台工作持续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