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947/2023-0001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91号提案的答复
民革界别组:
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91号提案《增强城市韧性化解“数字失灵”风险》(以下简称《提案》)收悉。我们认为《提案》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措施很有针对性,对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厅领导高度重视该《提案》办理工作,亲自组织调查,并会同省委网信办、省建设厅,研究具体措施,推进工作落实。现就提案答复如下。
一、正在开展的工作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防汛救灾工作,大力推进自然灾害领域的数字化改革,不断提升精密智控能力。去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要求加强断电断网等极端情况下防汛救灾应对措施的研究。为贯彻落实省领导批示精神,省应急管理厅(省防指办)结合台风“烟花”复盘整改工作,牵头研究制定了48项针对性补短板弱项任务,切实增强城市韧性,提升我省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
(一)建设应急通信保障系统。推进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和指挥信息网建设,确保极端条件下通信畅通,高效应对处置灾害事故,有力有序开展应急救援,打通应急通信“最后一公里”。一是推进卫星通信网建设。去年启动建设我省应急管理卫星通信网,目前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部门已建设卫星地面固定站4个,卫星移动站(含车载站、便携站)34个,实现与应急管理部卫星固定站、各市应急管理局卫星便携站统一网管,音视频、数据互联互通,为极端灾害下的通信联络提供保障。二是加快窄带无线通信网建设。省应急管理厅推进370MHz数字集群系统建设,开通39对应急专用无线电频率,完成1个省级固定窄带数字集群基站和1个移动数字集群基站建设,全省配置977台370MHz窄带集群数字终端,为应急现场断电、断网、断路情况下的通信指挥提供有效通信支撑。三是提升可视化调度系统建设。在全省建成30分钟可视化指挥调度体系基础上,针对公网中断条件下可视化指挥调度难以落实的短板,在76个自然灾害重点县(市、区)配备了卫星便携站,多灾易灾乡、村配备卫星电话15000余台,并制定梳理公网中断条件下的突发事件可视化指挥调度流程,实现公网中断下接到指令后1小时接通可视化指挥调度。
(二)构建数字化风险防控机制。深入推进防灾减灾领域数字化改革,持续提升风险防控精密智控能力,推动实现“风险底数更加清晰、响应措施更加精准、风险管控更加到位”目标。一是迭代防汛防台在线应用。聚焦海域安全、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和城市安全运行、山塘水库河网、安全生产、交通和人员转移等“八张风险清单”,全面迭代防汛防台在线,明确每一个风险区(点)类型、预警阈值或等级、相关责任人、风险管理措施、受影响人员、避灾安置场所及转移路线,实现监测、预警、处置、转移全过程精密智控。二是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数据库。在去年试点基础上,今年全面启动我省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省灾害风险隐患底数、致灾因子、重要承灾体、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资源(能力)等风险要素信息,并加快推进普查数据成果应用,汇聚建设风险普查基础数据库,用“数字”实现灾害风险精细化管理。目前,已全面完成地质、海洋、水利、气象、地震、生态环境、建设、交通、应急、林业等10个行业数据调查采集任务,普查总体调查进度95.8%。三是推进防汛防台视频监控平台建设。会同省公安厅、省大数据局统筹防汛防台视频资源调度,接入公安雪亮工程1.8万路,新建、改建7000路视频监控,延伸风险感知触角,实现“一图集成、智能关联、实时调用、一屏展示”,切实解决“想看看不到”的问题。
(三)筑牢防灾减灾基层基础。通过落实“制防+人防+技防”措施,健全应急体系,提升应急能力,化解“数字失灵”风险。一是建立极端灾害应急联动机制。针对极端灾害天气,省防指出台《浙江省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台风洪涝)停止户外集体活动、停课、停工、停业、停运等“五停”工作指导意见(试行)》《浙江省应对断水、断电、断网、断路、断气等“五断”极端情况应急联动指导意见(试行)》,建立完善极端天气灾害下人员紧急转移避险、迅疾响应、快速处置、协同应对机制。二是打造乡镇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省应急管理厅制定省、市和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划,布局做好重点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去年5月在绍兴组织召开了全省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全面推进乡镇“一专多能”综合性救援队伍,目前211个重点乡镇已建立综合性救援队伍,今年将推进200支乡镇综合性救援队伍建设,提升“乡自为战、村自为战”能力。三是强化群众应急技能提升。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已开展防汛等应急演练1159场次,参加演练人数达4.6万人次,组织培训1505场次,培训各类责任人达15.9万人次,有效提升实战能力。开展“512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活动,加强宣传引导,全省开展主题活动1866场,参与活动256万人次,进一步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能力。
(四)完善预警信息联动机制。强化预警先导作用,推动信息共享、拓宽发布渠道、靶向预警叫应,确保灾害来临时信息畅通、反应迅速、调度及时、处置有效。一是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省应急管理厅统筹协调相关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部门构建自然灾害预警信息互通共享机制,目前省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已对接省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的灾害监测预警应用系统,实现气象预报预警、水旱灾害预警、地质灾害预警、海洋风暴潮预警等一系列预警信息的实时归集、共享互通。二是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省应急管理厅会同运营企业建立应急短信平台,实现预警信息短信全网发布;会同省广电局推进农村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全省已有2.6万个农村应急广播户外终端接入省级平台,实现行政村应急广播户外终端全覆盖,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三是建立预警“叫应”机制。临灾预警通过“一键通”“叫应”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橙色、红色预警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基层党政领导、防汛责任人,并严格落实基层责任人“六问”抽查机制,既“叫应”又“叫醒”。严格落实“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到人”工作责任制,特别是老幼病残等重点人群“一户一策”措施,确保临灾前应转尽转、不漏一人。
(五)强化舆情监测和处置。坚持引导、管控两手抓,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提前防范,最大程度将舆情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为防灾减灾创造良好舆论环境。一是建立监测平台。省委网信办以“全数据、全场景、全链条”为思路,打造“互联网舆情态势感知系统”,实时监控23.94亿个信源,切实增强网络舆情发现和研判能力。二是建好监测队伍。省委网信办组建线上线下两支舆情监测队伍,线上组建多个专业技术团队实时监测网上舆情信息,通过客户端及PC端应用动态预警;线下组建人员达5.7万人的网络生态“瞭望哨”队伍,及时发现线下风险苗头。三是健全应对机制。省委网信办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网络舆情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重大热点舆情引导处置工作方案》等指导文件,建立浙江省舆情安全风险应对管理工作办法,构建舆情信息联通、舆情研判联席、舆情风险联处、舆情危机联控工作机制。如去年防御台风“烟花”中,累计处置原发谣言性有害帖文110余条,辟谣信息62条,并联动公安予以查处。
二、下一步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应急通信保障。全面完成省级卫星通信地面站建设,推进窄带集群核心网和11个地市固定基站(移动基站)建设,2022年底前完成部、省、市三级组网架构,重点地区形成部、省、市、县四级组网;与应急管理部建立长航应急通信无人机调用机制,强化临时通信公网保障。
(二)进一步健全精密智控体系。推进防汛防台在线实战应用,主汛期前实现“八张风险清单”横向互联、纵向贯通,打造一体贯通、多跨协同、精准高效的防汛防台智治体系。强化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年底前建成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数据库,构建普查数据动态共享和常普常新机制。
(三)进一步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督促指导各市、县细化制定“五停”“五断”工作指引和行动指南,量化预警标准、细化应对措施、优化处置流程,提高极端天气灾害应对能力;开展实战化演练,做到市、县、乡、村各级防汛应急演练全覆盖,6月上旬完成省级防汛综合演练,并持续推进200支乡镇综合性救援队伍建设;结合我省台风、洪涝灾害多发等灾害特点,配合发展、商务、粮食物资等部门,适时编制我省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并推广实施,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四)进一步畅通预警发布通道。建立综合性风险监测预警信息产品制作机制,推进与主流媒体的预警信息共享,扩大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持续推进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和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大屏应用,提高社区、人员密集场所和偏远区域预警信息传播接收设施普及率,多手段确保预警信息入户到人。强化基层防汛责任人管理,切实履行好水库、地质灾害等各类防汛责人临灾巡查责任,筑牢群防群治人民防线,并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基层干部减负降压,激励基层防汛责任人担当履责。
(五)进一步强化舆情闭环管理。省委网信办将持续迭代更新舆情监测系统,强化视频等新领域监测能力;不断扩大线上线下两张网队伍建设,动态感知涉浙敏感信息;继续完善舆情闭环管控机制,突出量化、闭环、高效,建立问题收集、汇总、交办、反馈、督办工作闭环。
联系人:省应急管理厅防汛处 裘军良
联系电话:0571-81051465;邮编:310007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
2022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