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区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在全省率先开展基层应急消防体系改革,打通应急消防管理“最后一公里”。
一、聚焦“谁来干”,实现队伍建设破局前行
针对镇(街)应急和消防职责分散独立、人员力量不强、保障力度不够等问题,秀洲区坚持顶层设计、一体建设、率先破题。一是机构设置“从无到有”。在全省率先出台方案,将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办公室设置为镇(街)内设机构,改变了过往基层应急、消防监管、救援三项职能散落各站(所)的局面,特别是解决了长期以来基层无实体消防组织的问题。区委主要领导领衔推动,签发指令单,要求今年3月底前完成挂牌运转。截至目前,全区7个镇(街)均已实现独立设置、常态运行。二是人员力量“从弱到强”。出台镇(街)应消办三定方案,明确中层职数、人员配备、职责定位,选优“能处突、精业务、善攻坚”干部,配强负责人员和业务骨干,建立了值班值守、定期会商、风险研判等系列管理办法,全区应消办工作人员已配备140名,较改革前增加了42%。三是装备保障“从有到优”。将设施装备作为财政保障优先级,持续加大营地建设、执法装备、应急抢险等方面投入。目前,全区基层应消办已全部建成投用,配备工作车辆35部、建成应急物资仓库7个。突出抓好专职消防队建设,对照“国家队抓专职队、专职队连前哨站、前哨站促微型站”的目标,建成“1+2+7+25+N”灭火救援体系,其中新建站点11个、新增专职队员38人,全力打造“5分钟”灭火应急救援圈。
二、聚焦“怎么干”,实现指挥协作破题重构
针对基层应急消防管理中机制不顺、合力不强的问题,秀洲区坚持党建统领、条块结合,推动管理体系从“立柱架梁”转向“提质增效”。一是打造严丝合缝的责任链。建立由书记、镇长(主任)任双主任的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委员会,明确党委副书记抓统筹,一名党委委员具体协助,并将责任分工细化至每一名党政班子成员,构建“安全重担人人挑”的责任体系。二是打造运转高效的指挥链。实行“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条线部门协同抓”的会商机制,通过工作例会对涉及应急管理、消防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的重大事项,以及监管职能交叉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会商和重点交办。三是打造从严从实的督考链。发挥“七张问题清单”的赋能作用,提高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在全区综合考核中的比重,对各镇(街)在基层基础、事故防控、执法办案等工作上的成效进行量化赋分、定期晾晒,并纳入季度“红旗奖”评价指标,实行镇(街)主要负责人“三个必表态”机制,即辖区发生亡人事故必表态、被上级通报批评必表态、连续考核排名末位必表态。
三、聚焦“干什么”,实现风险隐患破难攻坚
应急消防工作既要防患未然,也要应急处突。秀洲区坚持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重点隐患集中攻。围绕安全生产八大重点领域,对近年来易发事故进行复盘分析,找准突出风险隐患问题,集中区镇两级力量集中攻坚。今年先后开展燃气整治等多个专项整治,累计排查“厂中厂”隐患6344处、城镇燃气隐患1404处,整改率达100%;办结君和贸易非法存储危化品、沈某荣违法销售危化品等一批典型案件。二是盲点问题合力破。聚焦行政交界、行业交叉、新兴行业等传统监管盲点领域,将行业监管由“单兵作战”变“兵团出击”,由区镇两级安委办牵头,集合公安、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多支力量,进行集中排查梳理、研判分析、落实责任,破解了电竞酒店、流动加油、电力树线矛盾等监管难题。三是突发事件及时管。针对初起小火、短时积涝等突发事件,在去年全省试点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村(社)应急消防管理体系改革,在全区所有村(社)均成立应急突击队并加强实战实训。目前全区突击队员总数已超5000人,确保突发事件能得到及时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