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创新“3+4+1+N”工作体系 全面深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
发布日期:2024-01-15 08:34 来源:长兴吕山 浏览次数:

2023年以来,长兴县以县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国家级试点和常态化普查评估省级试点为契机,全面谋划、精心施策,探索建立“3+4+1+N”的工作体系,“3”即紧盯3个重点试点任务,“4”即聚焦四个重点体系,“1”即落地一个普查数据中心,“N”即若干个特色成果应用,推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在基层落地应用见效。今年以来,共排摸小流域山洪村落、地质灾害等风险管控区域350余处,构建涵盖气象灾害、森林火灾等5大类自然灾害数据库,汇集数据60余万条。

一是全方位推动3项重点任务,夯实基层基础。围绕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提升极端条件下的应急处突能力和水平。一是强化监测预警和会商研判。遵循“归口管理、统一发布、加强联动、快速传播”的原则,建立“1+2+3+N”叫应机制,细化高等级预警叫应工作细则,明晰高等级预警叫应工作流程及要求,通过广播电视、浙政钉消息和电话直拨等方式,精准叫应县乡村三级责任人,实现梯次化、叫应化的预警响应,确保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到户到人。二是优化应急减灾资源区域布局。明确县域风险底数,建立68个小流域山洪村落、82处地质灾害、35座水库及165座山塘等常态化管控清单,实行动态管理。根据风险重点区域,排摸222处避灾安置场所、74家医院、153所学校等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避灾安置场所、救灾物资储备库等应急资源的科学布局,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三是深化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修订完善上下衔接的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协同性。巩固乡镇综合应急力量体系建设成效,分层分级组建“3+16+4+X”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构建“县级救援队为主力、乡镇综合队为突击、社会化队伍为辅助、村级小分队为前哨”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及时补充配备应急救援物资装备。

二是全流程构建4项工作体系,健全长效机制。通过重组织、重规范、重机制、重保障,构建到边到底的组织体系、优化细化的规范体系、顺畅高效的机制体系、长效有力的保障体系,为普查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构建组织责任体系。按照“统一领导、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高效发挥减灾委牵头抓总的作用,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组建工作专班,形成责任到边到底、任务落实落底的组织体系,常态化推进风险普查工作。二是构建技术规范体系。系统梳理普查技术标准及规范,总结技术标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建章立制,完善技术规范,积极拓展风险普查对象和范围,以适应新形势下风险普查工作的总体部署与要求。三是构建数据共享体系。出台普查数据共享共用管理办法,突破行业壁垒,实现普查数据的归集、共享、公用,常规数据定期更新、重要风险数据动态更新,为普查成果转化应用提供详实可靠的本底数据。四是构建运行保障体系。制定办公保障、宣传教育、经费保障等规范制度,动员基层灾害信息员、综合救援队员等力量参与普查工作,引领“网格力量”嵌入常态化普查“大格局”,不断夯实普查工作基础。

三是全领域落地1个数据中心,打造数智大脑。按照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思路,聚焦普查基础数据,进行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全方位落地数据中心建设。一是构建数据中心。汇聚多灾种数据构建自然灾害基础数据库,建成全行业数据库,涵盖应急管理、水旱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灾害、地质灾害、交通设施、建筑市政、城市内涝9大类专题库,共计210小类子项,汇集数据60余万条。二是优化服务功能。聚焦实际需求,深入开展多部门灾害普查成果的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通过数据汇交、数据质检、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成果展示、数据共享、系统平台监控等,深入推进基层防汛标准化、森防规范化建设及防汛防台要素图绘制等工作,提升全局化、体系化数据分析决策与调度能力,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为数据汇聚、融合、治理提供统一支撑。三是出台技术规范。制定基础数据库建设、管理和应用的相关技术规范,形成包含数据、数据分类分级、元数据、数据接口、系统运维等方面的标准规则,建立完整、统一、先进的普查技术标准体系,解决各行业技术规范标准不同而带来的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错误、数据量大等问题,实现普查数据的定期维护更新,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四是全链条转化N个普查成果,深化实战应用。牢牢把握“灾普数据本地化、系统平台数字化、常普常新常态化、成果应用实战化”目标,全方位深化各行业部门普查成果的应用。一是深化风险普查成果在防汛减灾领域运用。以普查数据为支撑,聚焦防汛防台领域小切口应用场景,以突出数字赋能基层防汛应急,立足系统平台数字化、成果应用实战化,突出县域洪涝台旱实际特点,打造“底数清晰、多跨融合、注重实效、高效治理”的长兴县减灾应急综合平台,以数字赋能基层防汛应急,提升洪涝台旱自然灾害应对处置实战水平。二是深化风险普查成果在森林防灭火领域运用。系统融入林种、林相、面积等林业数据和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共接入庙宇等致灾因子5类821项数据、救援队伍等应急资源8类625项数据、危化企业等重点对象8类1800余项数据,构建贯穿森林防灭火“防”“救”两端应用的综合性平台。三是深化风险普查成果在基层减灾实地应用。多方应用灾普基础数据开发曹大圩智能化管理系统,圩区总面积3.6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68万亩,堤线总长26.75km,共有泵闸站24座,圩区10座水闸、7座闸站、7座排涝泵站。对圩区防洪要素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形成统一和开放的运行数据共享平台,为排涝调度、综合统计等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