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六个维度”攻坚电动自行车全周期管理
发布日期:2024-05-10 14:44 来源:湖州市应急管理行政执法队 浏览次数:

近年来,湖州市始终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创新开展“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专项治理行动,2023年完成全市150个重点老旧小区“飞线”治理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累计清理私拉乱接、僵尸线缆9.5万余根,安装线缆桥架9.4万余米,序化整理通信线缆223.2万米,并出台《湖州市“飞线”治理长效管理暂行办法》《电动自行车停车和充电场所的建设规范指引(试行)》等“管长远”措施。

一、推动“全周期”立法监管。依据“谁主管谁牵头、谁为主谁牵头、谁靠近谁牵头”的原则,印发《湖州市电动自行车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部门工作职责》,明确生产、销售、登记、使用、充停、维修、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管理职责边界。探索推动电动自行车领域安全管理地方立法,争取人大立法支持,暂定以市政府规章形式出台《湖州市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办法》,以市人大名义出台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决定。

二、加强“全链条”监管抽查。突出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生产、销售、骑行以及充电停放等重点环节,强化多部门综合治理,其中市场监管部门实施“季抽查、年通报”,全年抽查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等生产企业以及销售环节分别不少于20批次、100批次;公安、交通运输、商务、邮政管理等部门每季度对外卖平台、骑手众包企业、快递服务企业、电动自行车租赁平台等开展联合检查。

三、规范“全要素”充停管理。发布《电动自行车集中充停场所建设使用安全要求指导意见》,明确地面(室外)、架空层、地下室等三类集中充停场所消防安全规范,高层建筑、工业企业、医院、商场、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参照执行。同时,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依托现有“五可电梯”智慧监管系统,在居民小区电梯加装“电动自行车电梯轿厢阻止系统”,通过系统自动识别、警示语音提示、敞开电梯厢门,阻止电动自行车“乘梯上楼”。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安装“电梯阻车系统”4199部,今年将再加装3000部高层建筑电梯“阻车系统”,从源头上防范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发动基层网格力量、物业服务企业、居民小区管理单位,加强防火检查和夜间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停放充电电动自行车行为。

四、落实“全覆盖”惠民政策。建设部门加大小区充停场所规划建设,巩固“飞线”治理成果,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充电场所4126个、充电端口3.8万个;推进省发改委目前已出台的居民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执行居民合表电价政策执行(电度电价:0.558元/度;峰谷分时电价:高峰0.588元/度,低谷0.308元/度,“二选一”,自2024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鼓励国企运营充电设施,采取政府补贴、优惠电价、减免服务费等方式,降低群众负担。

五、触发“全领域”消防整治。立足抓早、防小,设置专项整治触发值,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生产或流通领域季度抽检不合格率高于10%、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月度占比高于20%以及因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事故时,分别触发启动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及流通领域安全、交通领域安全以及消防领域安全专项整治。针对有关火灾事故,全市触发启动电动自行车消防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加大电动自行车入户、楼道停放、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检查频度。自2月24日开始,我市积极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各类重点场所18646家,集中停放充电场所2896个,发现整改问题隐患2753条,清理违规充停电动自行车1.3万余辆,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50批次。

六、构建“全过程”监督网络。构建人大、政协、媒体等全过程监督网,推动专项整治走深走实。期间,市人大发动全市6000余名人大代表和街道议政员持续开展“拔钉除患 一盯到底”专项监督,现场交办涉电动自行车典型问题线索41条。市政协聚焦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专题召开“政协在监督”协商座谈会,共解安全难题。市级全媒体舆论监督专栏《看见》开设“拔钉除患在行动”专栏,连续2期曝光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问题,强化“一地曝光、全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