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网格防灾 源头减灾 全员救灾 大坪社区应急小单元作战体系建设实践
发布日期:2025-04-22 11:03 来源:直属机关党委 浏览次数:

白龙山街道大坪社区位于云和县城南郊,共有居民1900余户7000余人,是全县最大的异地搬迁安置社区。云和县以白龙山街道以大坪社区为试点,积极探索建设“应急小单元作战体系”,构建起一套高效、灵活的应急响应机制和工作体系,实现了“乡自为战、村自为战、人自为战”的目标。

一、网格联动、数字赋能,织密防灾安全网

(一)网格化救灾治理。创新建立“1+1+1+V”应急管理网格化制度,一级网格(社区)由街道联系领导、社区书记担任“总指挥”,负责统一领导社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风险管控、隐患处置及应急救援等工作;7个二级网格设立“应急指导员”,负责组织各楼栋应急员做好风险管控、紧急避险等工作;56个三级网格(楼栋)设立“楼栋应急员(楼栋长)”,负责楼栋内风险巡查、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隐患治理及突发事件先期处置;122个四级网格(楼道)设立“志愿者(楼道长)”,协助楼栋应急员做好巡查、宣传、处置等工作。

(二)数字化管理赋能。依托“最小作战单元”系统应用,精准划分四级网格,对辖区内人口、事件、风险隐患、矛盾纠纷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直观展现区域治理整体情况。全量归集公安、卫健、民政、人社等15个部门人口数据信息,精准对接“浙丽网格”应用的实有人口数据,通过数据清洗、比对、沉淀,对应建立了35类基层治理高频使用的数据标签,实现人口数据全量汇聚、定期采集、实时更新,形成县域最精准、最鲜活的人口数据底座。

(三)标准化规范机制。建立健全“三图四制度”,“三图”即大坪社区电子监控图、隐患分布图、转移路线图,及时掌握社区隐患动态,帮助居民平时治理隐患、灾时迅速转移;“四制度”即大坪社区《“一对一”责任绑定制度》《应急管理网格化制度》《应急志愿者积分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销号管理制度》,通过“一对一”绑定、网格化管理做到定网格、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通过志愿者参与夯实网格力量,通过销号管理消除灾害风险隐患,实现社区风险隐患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二、源头治理、快速响应,守牢减灾生命线

(一)强化源头治理核心一环。充分发挥应急指导员、楼栋应急员、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定期进商超、进楼栋开展安全巡查,对存在问题及时督促整改,重点问题实行挂牌销号。如2023年7月30日,楼栋应急员汛期巡查发现小区上游出现一处堰塞湖,随即反映至二级网格应急指导员处,应急指导员将该情况紧急上报至街道综合指挥平台,经各部门分析研究采取放管引流的方式,避免积水溃流带来的洪涝灾害。2024年,共排查发现楼道堆放杂物、电瓶车乱充电、电线杂乱等隐患79个,全部完成整改。

(二)落实自主响应关键一招。制定大坪社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防汛防台、地质灾害、人防疏散等应急预案,并多次开展演练。依托“最小作战单元”系统,矩阵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响应,做到四级网格扁平指挥、一令直达,全面发挥网格在隐患排查、预警预报等方面的作用。2024年6月梅雨期间,受持续强降雨影响,砻铺小区南侧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出现异常情况,巡查员第一时间发出预警,各级网格快速响应联动,短时间内安全转移安置33人,其中投亲靠友31人,避灾安置点安置2人,有效检验了社区最小单位的应急响应能力。

(三)做好救助帮扶重要一举。坚持把社区服务与防灾减灾救灾结合起来,全力打造“老龄宜居、儿童友好、关注弱势”社区。摸清辖区内独居老人、高龄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相关信息,分别建立花名册,依托“云善智治”平台,通过党员“一联十”、妇联执委“一对一”等方式开展联系服务,并做好“三类户”(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特困户)和“三色家庭”(“黄色”矛盾隐患家庭、“蓝色”关爱家庭、“红色”重点家庭)管理服务工作,为困难弱势群众发放应急物资包、提供关爱服务、帮助应急避灾,实现常态化精准管理。

三、全员发动、防救结合,打赢救灾主动战

(一)抓宣传,促实效。经常开展消防安全知识主题教育、安全技能培训、消防应急演练、燃气知识培训等丰富多样的防灾减灾救灾教育培训活动,并充分利用居民微信群、宣传栏、电子屏等平台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充分发挥社区“红蓝袖标”队伍作用,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即“转一圈、唠一会、看一眼、查一遍”,进行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讲;定期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邀请县消防大队等单位进小区、进楼栋给居民讲解消防知识、指导应急演练,组织居民赴县应急宣传教育体验馆、赴消防大队参观学习,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

(二)抓阵地,促保障。建成规范化的大坪社区避灾安置点,设置男女休息室、办公室、心理咨询室、活动室、厕所、淋浴室等,可容纳20人应急避灾,并委托第三方为避灾人员提供餐饮、医疗、应急物资供应服务,确保受灾群众生活有保障。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室、社区微型消防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养老服务中心、儿童之家、长者益智幸福坊等场所和设施,在紧急情况下可统筹调度使用,有效提升了社区救灾避灾能力。

(三)抓队伍,促提升。联合蓝天救援、电力抢修、通讯抢修、医疗保障、消防救援等8支队伍,组成应急救援联合体,并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并根据常见的火灾、暴雨、地质等灾害,设置不同灾种的应急处置流程图,根据不同事态发展,明确预警、巡查、人员疏散、力量调集等防灾措施,形成社区主导、多方参与、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工作格局。成立了减灾顾问团,包含应急、消防、人防、自规和科技等14个部门人员,以社区为基地打造“减灾顾问之家”。同时,组建坪和老兵志愿服务队、社区应急小分队、“民族同心”志愿服务队等6支志愿服务队伍,共150余名志愿者,发挥人头熟、地头熟的特殊优势,在小区安全隐患排查、治安巡逻、邻里守望中发挥重要作用。

应急小单元作战体系架起了基层治理的快速路、打通了社区高效防灾减灾救灾的“最后一公里”。下一步,云和县白龙山街道将持续以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为抓手,强化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与治理能力,打通平安云和建设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