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锚定大安全大应急方向,除隐患保安全、打基础固根本,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着力提升安全生产本质水平。近五年,全市安全形势平稳。
聚焦重点 推进治本攻坚
健全机制强化综合协调。建立健全会商、警示等管控机制,会商解决解决20余个新产业监管难题,发布156期工作警示、100余期风险防范提示,并开展30余轮服务指导,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改。
多措并举深化专项治理。开展工贸领域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组织专家开展安全生产指导服务,累计治理隐患215.7万个。聚焦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43万余个问题隐患实现责任闭环,805个重大隐患落实“一患一策”精准治理。
创新方式筑牢安全防线。利用小视频、体验馆开展安全培训,累计培训41.6万人次。全面推进粉尘涉爆企业涉粉作业场所风险监测预警联网工作,全市系统累计接入企业72家,除尘系统130套,感知数据920路,视频数据179路。完善、推广各行业领域的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南湖区建立“内部吹哨人”制度,经开区建立“安全生产基金”机制。
专项整治 破解安全难题
纵深推进四个“一件事”改革。将2667家出租单位和9143家承租单位纳入系统管理,完成达标创建小微园区(厂中厂)152家。累计新增“加芯赋码”电焊机2401台。排查有限空间作业企业(场所)5467家、风险较大的重点危险化学品使用企业825家,推动落实安全评价制度746家。
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按照“一园一策”方案,推进全市5个化工园区达到较低安全风险等级,5个化工园区达到一般安全风险等级。推动石化化工装置项目改造提升8个,淘汰更新设备151套(台)。对65家危险化学品重点企业开展指导服务,整改问题隐患1666个。
加快推进燃气安全整治。健全快速审批机制,精简审批事项环节,推进规模化改革和场站提标改造,全市13座涉及存在安全间距不足等隐患老旧场站已关停2座。截至24年9月底,已完成新改建燃气管网72.34公里,提前完成全市37个燃气管道项目共38.44公里的存量改造任务。
强基固本 提升防汛减灾救灾能力
扎实做好防范应对工作。完成1101个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规范化率达94.26%。“1833”联合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在梅雨期、台风“格美”等多场灾害中,累计开放避灾安置场所3500余个次,转移安置人员8.1万人,实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
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对照省防指要求,落实相关装备物资补充储备。统筹防汛抢险专业队伍等力量,依托“1618”指挥救援体系,强化统一指挥、协调联动。迭代平原洪涝风险险智控场景系统,深化数据共享共用,强化风险分析研判和预警响应。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围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组织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联合媒体开展防灾减灾有奖知识竞赛、灾害应对技能培训,常态化普及各类灾害风险防范基本知识。
夯实基础 强化基层治理
完善基层应急消防体系。72个乡镇(街道)成立应消站,配备132辆执法车、214辆消防救援车,建成103个应急物资仓库。培育“应急先锋”等党建服务品牌、志愿服务队,秀洲区洪合镇入选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应消体系建设三个最优点位之一。探索“四组两队”模式,明晰应急消防管理站内部职责分工。延伸建立39个前哨点,实现“前置预防、救早救小”。
加强安全生产源头治理。抓好工矿领域粉尘涉爆企业风险监测预警联网,累计完成系统接入企业69家,除尘系统117套,感知数据1027路,视频数据168路。抓好工业企业火灾事故防控,实地踏勘典型火灾事故现场,形成火灾事故技术分析报告,推动面上警示和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