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947/2025-0022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393号提案的答复
浙应急提〔2025〕85号
陈玉锋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在应急管理领域引领作用和人才培养的工作建议》(第393号提案)收悉。该建议对推动我省应急管理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经会商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经信厅等部门,结合应急管理领域实际,现就提案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一、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我厅规划了三年百项应急管理研发攻关计划(2024年—2026年),即3年内立项实施100个应急科研项目,去年实施了35个,今年已立项45个。同时,还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就安全应急产业现状、问题、规划开展调研,形成《浙江省安全应急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下一步,我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增设应急管理类科技专项。加强与省科技厅、省经信厅沟通协调,未来3—5年内,将聚焦安全生产、防减救灾、指挥救援等重点领域,系统部署科研攻关任务,谋划实施一批省“尖兵”“领雁”科技计划,尽快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研发一批自主安全可靠的应急技术与装备。二是加快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我厅将积极对接省科技厅,鼓励安全应急企业提出具体科技需求,并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发,在成果认定和资源支持方面提供必要服务,促进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确保科技成果能够真正应用于社会应用实践。三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厅正积极对接省经信厅和省统计局,争取将应急产业纳入全省产业的统计框架内,更准确地掌握应急产业发展情况。计划与省经信厅联合打造企业、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院所多方联动的产业供需平台,整合提升安全产业技术联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我省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我厅鼓励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建设应急领域高能级科创平台,现建有应急部重点实验室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下一步,我厅将联合科技厅等部门持续推进科创平台建设。一是提升整合高端科研平台。我厅正在推动下属省应科院的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与中国计量大学安全学科力量形成综合性科研团队,在省教育厅支持下共同打造博士后工作站等高端平台。将大力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进一步提升我省应急管理领域的整体科研水平。二是加强联合培养与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应急安全领域产教用融合,联合省经信厅打造高水平中试平台,分类建设综合性、专业化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支持应急领域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链中试平台,助推技术熟化、工艺熟化、产品熟化。加快建设一批应急领域实训基地,通过模拟真实应急场景,开展隐患排查、灾害救援等技术培训,提升实战应变能力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三是以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通过构建应急领域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省厅重点实验室等系列举措,吸引和集聚高层次人才参与应急管理领域的科研工作。现代产业学院和省厅重点实验室将围绕应急管理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政策咨询及前沿科技研发,为应急管理夯实底座基础。
三、强化应急管理科技人才培养。目前,我厅通过省应急管理专家库、省应急管理智库、省厅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吸引了大批科技人才,应急安全领域产教融合、博士点、双高专业群建设等重点任务将纳入省委科技委教科人一体化改革项目与省应急管理“十五五”规划。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应急管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人才激励机制建设。指导各地主动对接人社部门,协调初级注安师考证补贴,形成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积极发挥应急协会、学会作用,定期组织开展先进科研成果征集评价,实施应急管理科学技术奖励计划,鼓励领军人才不断涌现。二是推进博士点与双高建设。对接省教育厅以“双一流196工程”和“十五五”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等项目为抓手推进中国计量大学安全工程博士点申报工作和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应急安全类双高专业群申报工作。三是推动科研人员互访交流。探索在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置“双聘科研人员”,允许科研人员在不同单位之间互访交流,开展科技合作。加大与国际应急管理领域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力度,邀请国外专家来我省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鼓励我省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
联系人:省应急管理厅科信处 何宁枫
联系电话:0571-81051658
通信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479号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
202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