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
各地继续做好流域性洪水及强降雨防御工作
防汛抗旱简报2020第52期
发布日期:2020-07-10 20:13 来源:防汛抗旱处 浏览次数:

随着8日晚雨带南压,浙西地区出现较大范围暴雨大暴雨;同时,根据水雨情势,新安江水库在9日19时,关闭2孔泄洪闸,保持开启7孔泄洪闸泄洪。杭州市及衢州、丽水等地强化举措落实,继续做好流域性洪水及强降雨防御工作。

杭州市:加密会商研判,全面分析新安江水库泄洪情况和苕溪流域防汛情势,对高水位运行、人员应转未转、转移人员回流、船只走锚漂移、跨河桥梁安全、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7方面的风险,加强风险管控;加大巡查检查力度,查险 70774 次,发现并处置险情 913 处;继续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全市转移泄洪危险区域人员64612人,开放避灾场所 963个;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全市共调度15次,水库拦蓄洪量2162万立方米、泄洪水量 8150万立方米,闸站排涝水量2911万立方米;加强滞留船舶管控,投入水上管理人员453人次,船艇50艘次,对重点航道、锚地现场开展巡查,防止走锚、漂航;通过视频和震动经纬仪实时监测紫金大桥等重点桥梁的位移变化;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和排水排涝,投入救援队伍 464支25869人,抽水泵500台、移动泵车28辆、沙包19090个、发电机10台;抢通道路72 条,剩余 28 条正在抢通中。

衢州市:市本级及龙游、江山、衢江、开化等县(市、区)维持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柯城区、常山县维持防汛Ⅲ级应急响应。市防指于9日组织7个调研组,赴各县(市、区)开展调研服务;全市停运农村客运班线16条、长途客运班线2条,停运危险货运车辆368辆,停运2个港区、13个渡口,停工28个在建交通项目;落实人员转移,全市共转移人员5144人。

丽水市:9日9时45 分启动全市防汛Ⅳ级应急响应,龙泉、云和、景宁、庆元等县(市)相继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市防指办组织会商研判,下发防汛《工作提示函》,发布各类预警信息25295次。全市共转移安置群众1406人,出动队伍39支,救援人员410余人次,出动车辆49台次、机械5台套,解救被困人员5人。

建德市: 出动各类巡查人员约11.6万人次,共转移人员9508人,转移船只252艘,排查隐患1142处;利用公告、电视、报纸、短信等各类载体24小时滚动报道抗洪救灾工作动态,累计发布各类防汛信息460余条,宣传短视频60余个,发布权威公告10个;开展抢险救援,投入43支救援力量2242人,编织沙袋29.4万只、救生衣3500件、救援艇41艘,受影响的5022户停电用户已恢复供电4298户,对主供水管网中断的三都镇部分范围启用备用水源,对内涝淹水路段开展全力抽水排水,并安排专人值守。

桐庐县:加大巡查力度,已投入13158人次对排涝泵站、低洼地等重点区域进行巡查,全线摸排富春江沿线堤防,重点做好薄弱堤段的防御;落实人员转移措施,转移人员27860人,转移船只348艘;做好抢险准备,向省防指申请麻袋10万只、救生衣1000件、冲锋舟和皮划艇30艘全部到位;针对薄弱环节,调拨麻袋2.27万只、舟艇8艘、抽水泵7台,确保抢险救援及时到位。

富阳区: 继续转移危险区域人员,共转移6117人,转移危险地区船只664艘;对地质灾害风险点、富春江堤防、山塘水库等部位采取不间断巡查排查,已排查1408处隐患并全部落实整改措施;投入抢险人员8689人次和大型机械设备52台、应急水泵109台,动用编织袋、草包等袋类物资27万余只,救生衣1063件,积极做好抢险救援工作。

淳安县:针对可能出现的人员回流现象,县防指办下发紧急通知,要求科学做好在防汛I级响应期间转移人员的稳控工作,采取“人盯人”方式,严防5074名转移人员回流;加强救援抢险工作,应急加固点位185处,各类救援队伍解救被困群众956人。

萧山区:持续关注水雨情及新安江泄洪影响,统筹做好浦阳江江堤、山塘水库、城市内涝点、地质灾害点等重点部位的防御及隐患排查工作;投入各类抢险救援队伍人员9795人,浦阳江等一线重点地段按照每100米1人要求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堤。

西湖区:出动巡查人员11000余人次,车辆400余台次,排查安全隐患1100余处,劝离撤离人员3248人,在钱塘江沿线重点堤段每隔半小时、每50米1人全覆盖巡查,确保万无一失;落实砂石16吨、钢管10吨、沙袋1200余只等抢险物资,集结323名抢险人员到吴家渡口、赤通浦等点位待命,随时应对险情。

滨江区:加密会商频次,每隔2小时分析洪峰、潮水、雨情等变化带来的影响;加强巡查排查,投入335人次对海塘采取不间断巡查检查,依托智慧防潮系统及沿江岸段51个视频监控点,按10秒每个点位对海塘进行不间断视频巡逻,安排专人对8处地质灾害易发点位进行不间断巡查监测;迅速处置内涝积水,累计出动应急队伍96人次,扫除低洼积水5处。